-
更多+ 最新更新
-
- 12-11学生环保行为规范
- 12-11年级实施绿色学校的方案
- 12-10校内教师环保讲座内容
- 12-10校内教师环保讲座目录
- 10-31节约用电制度
- 10-31三河口小学节电节水计划
- 10-31三河口小学节能情况分析
- 09-11三河口小学少先队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
-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绿色学校>>c9教育成果
-
“变废为美——瓦楞纸系列”实施纲要发布时间:2012/6/28 0:00:00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EndFragment-->
“变废为美——瓦楞纸系列”实施纲要
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小学
一、课程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变废为美》——瓦楞纸系列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具体目标如下: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生活中一些废旧纸箱,开动脑筋,通过组合,描绘、剪裁等手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感受瓦楞纸这种材料的特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可利用废弃品,变废为美,合理利用瓦楞纸的特殊性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利用瓦楞纸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学生发明创造与美化生活的能力。
4、养成事前收集材料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二、课程内容
新课程目标指出四年级段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活动建议是: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变废为美》——瓦楞纸系列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1、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对废旧纸箱的收集、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对废旧瓦楞纸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3、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的瓦楞纸纸工制作。
4、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瓦楞纸制作的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综合地组合在一件作品中。
(1)教材内容安排(四年级)
四年级《变废为美》教学内容安排
上 学 期
下 学 期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时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时
1
撕一撕
1
1
鹅 鹅 鹅(一)
1
2
我爱树木(一)
1
2
鹅 鹅 鹅(二)
1
3
我爱树木(二)
1
3
大象(一)
1
4
可爱的猫(一)
1
4
大象(二)
1
5
可爱的猫(二)
1
5
威武的狮子(一)
1
6
骄傲的公鸡(一)
1
6
威武的狮子(二)
1
7
骄傲的公鸡(二)
1
7
我造的城堡(一)
1
8
远航(一)
1
8
我造的城堡(二)
1
9
远航(二)
1
9
我(一)
1
10
昆虫世界(一)
1
10
我(二)
1
11
昆虫世界(二)
1
11
我的同学
1
12
昆虫世界(三)
1
12
综合创作
1
三、课程实施
1、将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本课程主要由美术老师具体负责,每周排入课表,教师积极备课、上课,确保达成预期的课程目标。
2、认真编写变废为美校本教材,美术组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了《变废为美——瓦楞纸系列》。
3、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讲究实效。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瓦楞纸制作的兴趣。首先,营造教学环境,利用良好的环境鼓舞人、培养人,设立专用手工教室,开设手工欣赏课、制作课,请专家来校指导,组织手工小组参加各级比赛,利用宣传园地举办手工专栏,将学生参加活动及比赛照片展览其中,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了兴趣。了解手工制作的基本知识,懂得基本常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功指导与练习。在教学中,采用一赏二看三练四创五评的五步教学法指导。
(1)一赏:学生欣赏优秀的手工作品,分析其材料、方法。
(2)二看:看教师示范动作,教师示范时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技能。
(3)三练:学生在了解基本技能后进行练习。
(4)四创: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5)五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并延伸手工制作的乐趣。
四、课程评价
在瓦楞纸教学评价中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2、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自评、互评、集体评价和教师点评等方式,以学生个体的基础水平为基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