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课程建设>>集体备课>>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数学集体备课材料(四年级)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数学集体备课材料(四年级)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俞瑞琴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新修订的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观察物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整理与复习;附录混合运算这九个单元。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附录 混合运算。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表并学习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简单周期” 、●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4、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8.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只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4、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5、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8、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4、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5、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6、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内容                    课时

1周:           升和毫升                      3

25周: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5

简单的周期                    1

6周:           观察物体                      4

78周: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6

运动与身体变化                1

910周: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1周:          可能性                        2

1112周: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5

1315周:      垂线与平行线                  10

怎样滚得远                    1

16周:          整理与复习                    5

 

 

 

 

 

 

 

 

备课组活动记录

时间

2017.09.07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承叶

记录

俞瑞琴

内容:

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进度

一、备课组组长提出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教学进度表,撰写教学教研计划的要求。

二、各位教师按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教学进度表,撰写教学教研计划。

三、备课组组长审查教学计划教、教学进度表,撰写教学教研计划。

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19.1-9.4升和毫升29.6-9.11升和毫升、除法(1)(2)(3)(4)39.14-9.18除法(4)(5)(6)(7)49.21-9.25除法(8)(9)(10)(11)59.28-10.2除法(12)(13)(14)610.5-10.10除法(15)  简单的周期        机动1课时710.12-10.16观察物体(1)(2)             机动2课时810.29-10.23观察物体(3)(4)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2)910.26-10.30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3-4) 运动与身体变化 1011.2-11.6解决问题的策略(1)           机动3课时1111.9-11.13解决问题的策略(2)(3)(4)   机动1课时1211.16-11.20可能性   机动2课时1311.23-11.27整数四则混合运算(1)(2)(3)  机动1课时1411.30-12.4整数四则混合运算(4)(5)      机动2课时1512.7-12.11垂线与平行线(1)(2)(3)(4)1612.14-12.18垂线与平行线(5)(6)(7)(8)1712.21-12.25垂线与平行线(9)(10)        机动2课时1812.28-1.1怎么滚得远                    机动2课时191.4-1.8整理与复习(1)(2)(3)(4)201.11-1.15整理与复习(5)               机动3课时211.18-1.221月19日期末考试

 

 

 

 

 

 

 

 

 

 

时间

2016.09.14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牟丹英

记录

承叶

内容: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内容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部分。在安排上以笔算为主线,让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交叉进行、有机结合。全单元内容大致分三段编写:第一段教学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在这一段里着重让学生体会笔算的方法,同时教学几百几十的数除以几十和稍难些的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等口算。第二段教学三位数除以非整十的两位数,着重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试商方法。第三段着重教学调商,同时教学口算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估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的最高位上可能是几。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计算需要学生理解算理、熟练掌握算法。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计算除法时要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要先把两位数用“四舍五入法”看成整十数再试商。数感较差的学生计算较慢且错误率较高,需多加练习和个别指导。

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计算顺序有些混乱。每次除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部分学生直接用三位除,没有理解算理。教学时要反复强调除的顺序,注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除,同时注意与以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作比较。

本单元的商不变规律是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时能理解和概括出商不变规律,可是做题时不会运用。学生也是第一次学习,要通过观察、比较和应用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是商不变规律的典型应用。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现两个问题:1、去掉0后,商的位置混乱2、余数的0忘记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做除法时商不变,但余数是变的。这个规律可以通过练习中的一个表格让学生计算、比较,让学生自己体验得出结论。同时,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巩固知识。

 

 

 

 

时间

2016.09.21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承叶

记录

陆维生

内容:

四舍调商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上P185、练一练、P2012两题。

教学目标:

1、学习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初商大了需要调小的调商方法(四舍调商),能通过调商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体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数学内部的联系与变化,感受方法的合理。

3、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四舍”调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掌握了在除法计算时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你能用这个方法列式计算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出示题目场景图。

问:你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列式计算出四年级三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吗? (共同校对结果)想一想刚才是怎样计算的?

看来大家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掌握的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个法则大声地念一遍吧。

前几节课我们利用这个除法法则解决了图书馆里的许多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图书馆,看看在试商中又有什么新的现象和发现?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又能增长哪些新的本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图书馆,(课件出示例5

二、探索算法:

1、探索算法

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如何列式计算求出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

课件出示算式272÷34

师:这道题也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我们可以列竖式计算。想一想笔算时,可以把34看做几十来试商?估计商几?

2、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

 

师:34接近30,可以把34看作30来试商,估计商9

师:请大家在自备本上算一算。如果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可以先不算出结果,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出现了什么问题,探讨一下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探究调商方法

课件出示

 

师:我们发现,把除数34四舍个位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我们的试商方法是正确的.这样,934306,比被除数272还大,不够减,这说明初商偏大了;依据题目中的意思,如果说每人分9本,需要图书306本,一共才借了272本,不够分,这说明初商偏大了。

师:同学们,看来,试商方法正确,但不一定一次就能试商成功。所谓试商,就是尝试着,或者说是试探着去寻找商。而我们把第一次试商的结果称为初商。既然找到的初商偏大,要怎么办呢?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

(1)试商时,初商9为什么偏大了?

(2)怎样来解决初商不合适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在被除数一定的情况下,除数越小,商越大。由于我们试商时把34四舍处理当成30,除数看小了,所以造成商偏大。这就是商偏大的原因。商不合适,怎么办?对,进行调整,把初商改小一点,也就是把初商9改为8

这里,发现初商9不合适,对它进行调整的过程叫做调商。(板书:调商)

师:请同学们把商调小试试看,继续用竖式计算。

课件出示结果

 

师:请同学们核对一下答案。

4、回顾反思

师:想想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说说:在试商时出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师:在试商时发现初商偏大,经过调小,大家找到了正确的商。实际上,在计算时,我们常常既需要试商又要进行调商。我们是先试商,发现不合适,再在试商的基础上去调商。

第三段:巩固练习。

1、第18页的练一练

 

师:你发现这四道题的商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说出各题准确的商吗?

师:我们发现这四道题的初商偏大,因为初商乘除数的积都大于被除数,这样不够减。同学们在试商的基础上进行调商,找到了各题准确的商。

2、完成练习四第1

课件出示练习四第1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一组题,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的过程。

共同校对订正。

问: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每组的第一题时,试商后你调商了吗?如果一次试商成功,我们就不需要调商了。二计算每组的第二题时,试商后你调商了吗?所以说,不是试商后都需要调商的,要不要调商得看具体情况而定。

3、完成练习四第2

 

教师读题: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师:第一题错在初商8偏大,没有调商,330336不够减,应调商7。第二题计算634时出错没有进位,初商也偏大,应调商3。第三题初商6偏大,没有调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想一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在试商时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时间

2016.09.28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牟丹英

记录

承叶

内容:

习题编制

16=     )毫升          3000毫升=     )升   

2、填写合适的容量单位: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4~5      ),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        )。

3、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一瓶墨水有60         );         一种微波炉的容量是16       );

   颜料桶的容量大约有4       );   一瓶饮料有260      )。

4374÷34的商是(   )位数,商的最高位写在(   )位上。

5、要使57÷54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可填(     );要使57÷54的商是一位数,□里的数最大要填(     )。

6、□÷55=24……□,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7、把67254242÷143合并成综合算式                          

8、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最大的数。

60×(     < 485       200 >    )×21

二、判断

1、小明一口喝了200毫升水。………………………………(  

2、860÷30==28……2 ……………………………………(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那么它们的商不变。…………(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有可能是一位数,也有可能是两位数。……(   

三、选择

1把除数54看作50来试商,商(   )

   A、可能偏大  B、可能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29只羊8天一共产奶216千克,9只羊每天产奶多少千克?算式是(  

   A 216÷9   B 216÷8   C216÷8÷9

3计算540÷36,下面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A540÷9×4   B 540÷9÷4   C540÷4×9

 

 

时间

2016.10.05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陆维生

记录

承叶

内容:

《简单的周期》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周期现象。《辞海》对“周期”的解释是:(1)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物理量完成一次振动(或振荡)所需要的时间。振动物体或振荡量在经过一个周期以后,回复到初始状态。(2)天体(或其他物体)再度回到某一相对位置或恢复同一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小学数学所说的“周期”比较宽泛,主要指物体或其他对象,重复回到开始状态的现象。比如,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地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一星期工作5天、休息2天,工作5天、休息2天……依次不断重复;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等。这些现象都有一种“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具有确定结构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现象”。

本次探索规律,把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观察若干个物体有规律的排列,发现并描述排列规律,还要根据周期规律对后续排列作出判断。这些内容与任务,能激发探索规律的热情,提高发现规律的能力,培养遵循和利用规律的态度。教材按“初步观察周期排列现象——深入研究周期规律——根据周期规律作出简单判断——回顾探索规律过程”的线索编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周期现象。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等不同的策略发现规律。

教学反思:教材淡化了对规律的应用,重点在于找规律的过程。教学时要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疑惑:教材和补充习题上都没有安排相应的练习,教学后我们该如何检验学生对规律的掌握情况。考试中出现了类似的题目,有的甚至比教材要求的难,我们该怎么处理?

 

时间

2016.10.12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承叶

内容: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身边事物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大量的信息通过人的视觉窗口进入大脑。观察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强的人善于找到并表达物体的特征,而观察能力弱的人往往抓不住物体的主要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目的,编排了一些《观察物体》的单元。第一学段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的主要内容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虽小,已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观察物体的方法与经验。本单元教学观察物体,既要利用已有的相关经验,更要教会学生“数学地”看物体,包括通常在哪里看、怎样规范地看、看到的形状如何表达……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1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常见物体

2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

3观察稍复杂的几何体,并表示看到的形状

小学数学里的“几何体”,主要是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以及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分别安排在认识这些几何体的单元里,而《观察物体》单元着重于若干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

教学重点:

    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难点:

    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关键: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想象。

 

 

 

时间

2016.10.19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牟丹英

内容: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是新编的教学内容,它将为五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做准备。经过第一学段的教学,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内、班级内、学校内进行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并整理数据;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信息,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利用获得的数据开展分析、判断活动。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主要内容有: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及其应用。这些内容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具体安排如下表。

1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分段整理数据

3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本单元的统计仍然围绕数据活动而进行,进一步体现了统计是收集、整理、呈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从表面上看,统计图表、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等都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内容,但现在教学这些知识,要体现统计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要突出统计教学是组织学生开展数据活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时间

2016.10.26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承叶

记录

陆维生

内容:

期中整理与归纳

1、混合运算:乘除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有点混乱,同级运算错误较多。把2个分步的算式改写成1个综合算式是重、难点。

乘除在后,加减在前的运算要加强练习。如18945÷9256×9

着重练习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改写:7826=5252÷4=13。方法指导:看最后一个算式,把相同部分用算式替换掉,并根据原来的运算顺序加上适当的小括号。

2、升和毫升: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化聚。填上合适的容量单位。重点理解12=    )毫升,34=   )毫升

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正确的口算、笔算方法,注意对比练习。有的学生试商、调商较慢,需个别指导,加强练习。商不变规律的应用是难点,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商不变,余数在变。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问题较多:商的位置不对,余数忘记添0等,需多加练习。解决问题时要加强后进生的指导。

4、观察物体:重点掌握观察的方法,特别是观察物体的右面,学生容易在前面观察右面。要注意题中的观察要求。

5、统计:分段整理数据时要理解分段数据,做标记统计。画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制表日期的填写;明确1格表示几,规范画法;条形上要标出数据。平均数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复习时要让学生理清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均分,要学会灵活运用两种方法。理解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正确理解平均数和原有数据之间的联系,学会正确判断。

练习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针对性地练习、指导,特别关注后进生。

 

 

 

 

 

 

时间

2016.11.02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承叶

内容:

本单元是新编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策略”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编排分布。

册   次“解决问题策略”内容三年级上册基本策略: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三年级下册基本策略: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四年级上册基本策略:灵活运用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策略:列表整理信息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四年级下册常用策略:画图整理信息五年级上册常用策略:列举五年级下册常用策略:转化六年级上册常用策略:假设六年级下册选择和运用适当策略

三上到四上是最基本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方法,可以称之为基本策略。从四下开始就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

    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学会解决问题,并且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应当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与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问题的理解,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和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策略,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个策略:一是整理数学信息的策略,二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整理数学信息的策略,在能够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有条理地摘录数学信息,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解答常见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归一、归总问题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利用已知数量或所求数量进行推理的能力,不仅使解题思路的展开更加稳定,而且使从条件向问题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有机融合,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更加灵活、更加流畅。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是一种比较稳定、比较基本的策略,包括理解问题、设计并实施解决方案、检验结果、反思经验与体会等步骤,对人们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影响。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关的、具体的技巧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已经解答过许许多多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让他们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十分重要,能够避免解题思考与活动发生混乱。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1列表整理已知条件,按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2应用本单元教学的策略,解答归一问题。

 

 

 

 

 

 

 

 

 

 

 

 

 

 

 

时间

2016.11.09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承叶

内容:

期中检测质量分析

1、本册基础知识掌握好。

 从学生答卷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像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到本学期所学的概念内容学生正确率较高,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较强,对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好。

2、具备了一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的题目都拐了一点弯,这对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运用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这部分试题基本上都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这部分试题中除最后一道题较难外,其他基本上是教材上本学期所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的得分率很高,反映出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个别知识理解不透,概念模糊。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不太清晰,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改进措施

1.加强概念的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对比,使学生明确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加强计算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在具体的计算中逐渐让学生牢记算法,形成计算的技能、技巧。要坚持长期的口算训练,通过强化口算训练来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计算训练也要有针对性,对学生平时错得多的要加强指导,反复训练。混合运算训练学生通过读题明确计算顺序。

3.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加强解决问题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和优化。

4.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本次考试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有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但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做后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这需要老师的经常指导和提醒。

5.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对优生要提高要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学习、发展。对差生要有更多的关怀,尽可能做到作业面批面改,及时指导,使及时他们掌握当天学习的内容,并做到多鼓励多表扬,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时间

2016.11.16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承叶

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新编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套教材中“可能性”教学的唯一一个单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按其发生的结果,可以分成“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两类。这两类现象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性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肯定出现或者肯定不出现,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随机现象则是条件不能完全决定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结果可能不同。

随机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观察,所得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以至于在实验前无法预测实验的结果。但是,随机现象并不是毫无规律的现象,如果实验重复进行的次数充分地多,在实验结果中是能够看出规律的。数学课程标准把《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安排在第二学段教学,提出了两点内容和要求:(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摸球、摸牌、抛正方体等游戏活动,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想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3.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初步形成随机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感受游戏、操作等活动的乐趣,获得薛西城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学难点: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关键:教学时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游戏中理解抽象的内容,建立表象。

 

时间

2016.11.23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陆维生

记录

牟丹英

内容: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教科书里已经初步教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学生已经初步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算式里一般都有三个运算符号。要形成“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的认识;还要了解中括号,以及“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后算中括号里面的运算”的顺序。结合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还编排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运算顺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1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概括出“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2小括号里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用“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3中括号以及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三道例题教学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其应用,没有编排解答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例题。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具有解答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与经验,本册教科书第五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全可以应用于本单元,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

    利用两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数量关系,以连续比较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感受分析问题的思路,以题组形式引导学生类推,帮助学生理解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时间

2016.11.30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陆维生

记录

牟丹英

内容:

内容:

整数混合运算  习题编制

一、用递等式计算

52121×12+88     305-(60+240÷40    82936÷78)×15

 

480280÷40×18    540÷[ 360÷720÷6]     (110-96)×(65+15)

 

二、解决问题

1、师傅8小时生产48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生产46个零件,徒弟和师傅每小时共生产多少个零件?

 

 

2、食堂有大米850千克,比面粉的5倍多50千克

(1)大米和面粉共有多少千克?    2)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

 

 

3、小明家客厅铺地砖,若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来铺,要180块,若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来铺,则要用多少块?

 

 

3、修一条路1800,前5天,每天修240,余下的4天完成,余下的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4、王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前12天共加工1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还要加工一个星期才刚好完成任务,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两种方法)

 

 

5、水果店运来18筐苹果,每筐25千克,又运来22筐橘子,每筐20千克。运来苹果和桔子共多少千克?

 

 

时间

2016.12.07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承叶

内容:

《垂线与平行线》教材分析

“垂直”或“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是认识常见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建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的概念,都离不开垂直和平行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本单元是直观认识几何形体向形成线、角、形、体等几何概念的重要转折点。全单元编排10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表:

1射线、直线的概念,两点之间的距离,例2角的概念,表示角的方法,例3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例4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例5用量角器或三角尺画角,例6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例7点到直线的距离,例8用三角尺画垂线,例9两条直线相互平行,例10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单元整理与练习。

从教学内容里可以看到,全单元内容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线与角的知识,编排五道例题和两个练习教学,这些知识为认识垂直和平行作准备。如,认识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需要先建立直线的概念;认识两条直线相互垂直,需要先认识直角和会画直角……学生在第一学段仅直观认识了线段和角,经过本单元前五道例题的学习,将获得比较系统的“线”与“角”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第二部分是垂直和平行的知识,编排五道例题和一个练习教学。不仅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相互平行的概念,还教学使用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垂线和平行线这两个知识的教学安排,有些教科书里先讲平行线、再讲垂线,有些教科书里先讲垂线、再讲平行线。本单元把垂线放在平行线的前面先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垂直现象的机会稍多些,积累的关于垂直的感性认识比平行线多。而且,学生认识了垂直关系,学会了画垂线,有助于他们体会两条直线的“不相交”,会适当降低建立平行线概念的难度。

 

 

 

 

时间

2016.12.14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承叶

内容:

教学策略交流:

量角儿歌

1.      点对点(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2.      边对线(角的一条边和0刻度线重合)

3.      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

 

画垂线步骤

1.      贴(直尺紧贴已知直线)

2.      靠(三角尺的直角边紧靠直尺)

3.      移(移动三角尺)

4.      画(沿直角边画线)

5.      标(标出直角标记)

 

画平行线步骤

1.      贴(三角尺的直角边紧贴已知直线)

2.      靠(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

3.      移(移动三角尺)

4.      画(过点画平行线)

 

 

 

时间

2016.12.21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俞瑞琴

记录

牟丹英

内容:

习题编制

A1.?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A点作BC的垂线 ,B点作AC的平行线 ,量出C点到线段AB的距离是(    )毫米。

   A·

B            A·

C2.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

     A·                              A·

3.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A                     ·A             A·

4.A点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和直线b的垂线。      5.A点画出角的两条边的垂线。              

          A·          a

                                                            A·

                           B

6.在下面的平行线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7.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

  

 

 

时间

2016.12.28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承叶

记录

俞瑞琴

内容:

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期末复习。第二学段各册教材的期末复习都以《整理与复习》为标题,按“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应用广角”四个栏目编排复习内容。这四个栏目分别对应数学课程标准的“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应用”四个领域的知识,一个栏目着重复习一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每个栏目的复习都分两部分进行:先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和整理有关知识;再编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应用知识并加深理解。

(一)“数的世界”主要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内容。

(二)“图形王国”主要复习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升与毫升等内容。

(三)“统计天地”主要复习可能性的知识,以及收集、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四)“应用广角”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 自我评价一学期的学习表现,积累数学学习的正能量

教材安排学生回顾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表现,用画“★”的方式评价自己的数学学习。

从学习结果看,学生应该知道这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当然,学会的知识多、存在的疑问少,应该是很好的表现。但是,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学会,也是不错的表现。教学的知识都学会了,固然可以得5颗星,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得5颗或4颗星。

从学习过程看,要评价自己的数学思考,是否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是否乐于与同学交流;要评价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能否提出问题,能否主动探索问题的解法。

从学习情感看,要评价自己对数学内容、数学学习的态度。主要在兴趣和意志上面。即对数学内容有没有兴趣,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是不是轻易放弃。

总之,教材安排的“自我评价”立足于本学期的具体表现,放眼于以后的数学学习。要通过对一学期的学习评价,为以后的数学学习积聚能量。

 

时间

2017.01.04

地点

四年级办公室

参加

人员

俞瑞琴、陆维生、牟丹英、承叶

主持人

承叶

记录

俞瑞琴

内容:

期末复习练习

一、填空。

1、把线段的一端无线延长就得到一条(      ),把线段的两端无线延长    

就得到一条(      )。

2、大于90°小于180°的角是(      );小于90°的角是(      )。

33=(      )毫升       7000毫升=(      )升

4、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      )。

5、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bv

6952÷66可以把66看作(      )来试商。

7819÷63商的最高位是(      ),商是(      )位数。

8、一个盒子里放着同样大小的球,红色的球有5个,绿色的球有8个,从        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     )的可能性大,摸到(     )的可能性小。

9、在一副三角尺中,(      )度和(     )度的角可以拼成105度的角。

10、观察物体时,最多能看到物体的(      )面。

11、计算(155245)÷40×17时,应先算,再算(      ),最后算(      ),

结果是(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过一点可以画出(      )条直线。

   A1            B2           C、无数        

2、从3:003:15分,分针转动了(      )度。

   A15           B60          C90

3、今天是星期六,明天()是星期天。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4、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打开后两条折痕(      )。

   A、互相平行     B、互相垂直    C、可能互相平行,也可能互相垂直

5、要使□56÷47的商是两位数,□最小能填(      )。

   A5      B6      C7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平行。           

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只能画一条垂直的线段。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最多是两位数。                   

5、一个汽车的油箱能盛200毫升汽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