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德育天地>>德育活动>>家校联系>>家长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

家长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29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家长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
 
   家长期望理论是当前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有关学科研究关注的焦点。适度的家长期望值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及其一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基础教育如要做到适应新世纪挑战与教育发展的趋势, 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而且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然而当今我国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多问题,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家长的期望水平常常和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不合理的家长期望水平不仅是青少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成为影响青少年儿童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不合理的家长期望水平有两种:一是期望过高,二是期望过低。家长期望过低,这种现象在农民家庭相对多一些。表现为对子女的学习没有信心,认为“不是学习的料,只要混张毕业文凭就行了”。导致孩子学习没有动力,对自己放松要求,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乃至厌学逃学。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家庭教育中期望过低的现象已日趋减少,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家长期望水平过高,造成了对青少年儿童学习与身心发展的严重不利。期望过高, 就是家长不管子女的能力、兴趣和原有水平,都希望其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抱着这种态度的家长,往往误认为期望越高,孩子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时,就遭到父母的不满乃至斥责,于是失败的阴影总是困扰着孩子。当他们经历一次次失望与挫折之后,极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厌学情绪。杭州市一教育中心老师近日对50位家长做了问卷调查,意外发现有82%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有66%的孩子有中度精神压力,不过,几乎所有家长对此都不以为然。可见目前我国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过高期望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实是有着极大危害的。
  
   一、家长期望值过高对学生学习的严重危害
  
   (一)家长过高期望易造成学生焦虑厌学,无法自在的体验知识
   父母要想期望水平适当,首先应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某个年龄阶段,思维只能处于某种水平,接受某种教育内容。如果用下一阶段的教育超前灌输,孩子连囫囵接受都困难,更不用说理解了。现在很多家长违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不重视子女智力的开发,而是强行灌输给他们许多当前年龄无法接受的外部知识,其结果必定是令孩子困惑,家长失望。据天津家教研究会的调查,尽管父母们认为子女在学校学习已很辛苦,回到家中却仍然要强制其继续学习,在给子女提供的家庭课外读物中,学习辅导类占45.6%,益智类占42.9%,这样算来真正意义上能满足孩子兴趣爱好的课外读物不过百分之十几。另外,素质教育展开以后,很多家长不能深入的理解素质的涵义,认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多学一些文体方面的知识,掌握特长,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他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 考出好成绩; 另一方面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按他们的意愿学习或掌握一、二门特长。这样一来,家长的高期望涉及面反而更宽了,学生不仅没能“减负”, 反而增加了负担。各种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肩上,令学生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无法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一旦不堪忍受学习重负,很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极大的挫伤学习积极性。
  
   (二)家长期望值过高易导致学生的考试焦虑
   期望值过高的家长往往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考试结果十分关心。考得好则十分高兴,给孩子以物质奖励。考不好则忧心忡忡,甚至对孩子施以责罚。而家长的期望高于孩子的实际能力,造成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能令他们满意。学生自身也常因不能实现家长所希望的学习成绩目标而失去信心,同时也会使学生在考试期间过分忧虑而分散注意, 影响正常发挥。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形成考试焦虑。
   有关研究结果已经表明, 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是引起学生考试焦虑过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期望是一种态度,期望水平过高的家长这种态度无疑是不合理的,偏激的, 这种偏激的态度在他们平时和考前对孩子的言行上都会有所体现。家长的这种态度源自于期望孩子考出好成绩的迫切本意, 但对学生来讲,却很可能成为一种较高强度的刺激,引起考试期间焦虑状态。而科学研究已告诉我们, 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的焦虑程度学习效果最好,超过了一定限度,焦虑程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低。高强度的焦虑状态在考前会给学生情绪带来焦躁不安,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波动,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在考场上则会使学生由于紧张焦虑而破坏正常思维,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水平,又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三)家长期望值过高不利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和今后的学习
   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不仅不利于以上两点提到的学生的平时学习和考试发挥,而且家长过高期望下所采取的关心过度或控制过度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长远学习十分不利。对子女的生活的过度关心,会使子女过分依赖父母,导致自己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减退,一旦当他们无法依赖父母的时候则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愤怒情绪;而控制过度与过分干涉所导致的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导致青少年儿童胆小怯懦,丧失独立人格,二是造成青少年儿童情绪上的抵触性,滋生叛逆心理。尤其是那些自身智力开发状况、身心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在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下,会产生出消极、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悲观、偏执、自卑等人格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进而更加导致学业上的失败。可见,过高期望通常由于反作用而失效,影响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对其长远的学习和发展尤为不利。因此,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避免产生过高期望,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其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家长如何确立合理的期望价值
  
   (一)家长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个体差异
   1、家长要具备理性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明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成长方式,不要盲目地进行教育。同时家长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孩子成才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家长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成材观,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理性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民主平等地对其进行教育,避免盲目横向攀比。
   2、家长和孩子应确立共同的期望区间。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来讲仅仅是一种附属驱力,这种附属驱力必须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才能对学生本人产生激励作用。有很多家长每天对孩子讲述自己对其的期望,然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就是因为孩子并没能有效地转化并利用这种附属驱力,反而成了压力甚至阻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与学生的客观能力和主观意愿相一致,寻求得到孩子的认可,产生一个父母与子女的都乐于接受的共同期望区间。只有孩子从内心认同并乐于接受父母的期望后,才能从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鞭策与激励作用,才能转化为自身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又必须理性,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情况。只有这样,家长期望才会成为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教育手段。
   3、家长应准确掌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家长在为孩子制定期望水平前,应该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与心理现状,对其实际能力与发展潜力进行判断,推测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期望。最近发展区原本是指学生在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那么期望价值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指家长应该以孩子的现有水平为基础, 提出略高于此的要求, 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合适的期望水平还必须以合适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使得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产生了焦虑与不理性的期待。加之,当前很多家长认为由于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由于时代背景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耽误了读书深造、谋取较高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机会,便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能由孩子来补偿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的亲子观念,即不把子女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甚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来随意塑造。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与身心发展规律,而外部的发展模式如不适应这个内在的规律,只能导致不良的结果。同时也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很多家长在当时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科学知识,也就失去了切身理解儿童青少年学习的过程与规律,加之很多家长缺乏教育知识,所以造成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的现象。
   此外,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曾在2006年初就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进行了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家长对子女受教育抱有的期望值最高,韩国家长的期望高于日本家长,日本家长的期望值最低。据此相关调查结果分析,文化渊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家长对子女受教育期望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要解决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偏高的问题,还需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家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也要帮助家长们客观地分析自己子女的现实面貌,理智地考虑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只有从这两方面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趋于合理化,解决长期存在的由于家长期望过高而给学生学习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令我国的青少年儿童能够更好的学习,更健康的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