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阶段检测质量分析
三年级数学备课组
一、试题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1、紧扣课本、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从内容上看,所检测的都是课本上所教的,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没有一项内容偏离课本,从形式上来看,每个大项的试题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整个卷面,有最基本的基础题,也有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及综合能力的应用题,所考内容基本上覆盖了所教内容。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填空题:本题面广、量大,分数占全卷的1/4。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有几题比较灵活,很多学生不能根据书本上知识灵活处理问题。错的较多的题是第7、11小题。
第7题:同学们秋游,上午8:00除法,下午3:20分回到学校,这次秋游活动经过了( )小时( )分。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第一种11小时20分,直接把这两个时间相加,没有思考所求的是什么时间;第二种:8:00—3:20=5小时20分,这种错误在于计算方法错误,没有理清结束时间和开始时间,直接用大数减小数;第三种:下午3:20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转化成13:20,导致计算错误。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时间计算的知识,计算方法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经过时间的单位名称是小时或分钟。这道题已经写上了单位,单位不会出错。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学生理解这三种时间,让学生经历时间推算的过程,在推算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计算的合理性、简便性。同时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先理清已知的是什么时间,再考虑用什么方法计算。
第11题:在有余数的除法☆÷6=12……□中,☆最小是( ),□最大是( )。学生的错误主要在于☆最小是(77或72)。
分析:这道题的结构比较复杂,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多数学生把它当做了求出最大的余数就求被除数了。要求☆最小,☆是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乘除数加余数,要使被除数最小,先确定最小的余数。有的学生把最小的余数当做0,出现了72的这种答案,题目直接求☆最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思维含量较高,容易出错。后面半部分可以通过一句口诀能很形象地解决:“除数当姐余当妹”。这样的题目每次考试中的错误率都比较高。
2、口算、列竖式式计算题:口算20个小题,列式计算4个小题,其中后1个需要验算。这部分的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部分学生漏写横式的余数,在计算62÷3时,“个位不够商1就商0”忘记了计算法则,这和长时间没有复习有关,还有部分学生乘法计算出错。
典型错误:口算5400—4000,学生把4000当作了400,这种口算错误率较高。教学时要注意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再分析5400的4表示什么,4000的4表示什么,理清数的组成。
3、选择题:难度不大,不过需要学生认真读题,会找关键字。典型错误:第2题:在3780<□392中,□里的数字可以有( )种不同的填法。①四 ②六 ③七
分析:学生读题不明,习惯思维,以为只要在□里填几,把三种答案都选了。这种题型平常也不多见。关键还要学生能读懂题意。
第3题:在下面各数中,最接近7000的数是( )。①7997 ②7090 ③6990
分析:学生都选择了第二个。他们会判断一个数接近几千,看到7090时马上选择了这个答案,已经接近7000了,可能都没有再看看6990。细看题目,要求中有个“最”,要把三个答案和7000求相差数,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计算。
4、解决问题。共5题,其中第3题错误率较高。第3题:妈妈去超市买了4瓶蜂蜜,付给营业员100元,找回了8元,每瓶蜂蜜价格多少元?学生错误:4×8=32元,100-32=68元,有的就只做了第一步,有的索性就空着。
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在于没有理解题目中的每个量,没有理清每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解决问题要结合学生的购物经验,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买东西要付钱,有没有都用去,营业员又找钱了,为什么?因为不需要100元,而且比100元少,少的钱就是找回的钱。先考虑用去多少,再思考每瓶的价钱。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立足教材,落实“四基”
要特别注意知识方法过程教学,特别是数学算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被想到的过程,要敢于、勇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感悟教师的求解过程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师一说就对、一猜就准、一看就会,只给学生现成结论局面的出现。
(二)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活动来进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1、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如,对同一个或同一类数学问题赋予不同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用相同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
2、特别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表述数学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熟练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反映在答卷上,才能取得较客观的较好的数学成绩。
3、重视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联想解题,就是根据题意展开联想,从自己的知识仓库中找到与题目接近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或结论,变通使用这些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变式训练,提高素养
教学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善于将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缜密性和创新性。对例题、习题、练习题、复习题等,不能就题做题,要以题论法,以题为载体,阐述试题的条件加强、条件弱化、结论开放、变换结论、多种解法、与其他试题的联系与区别、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将试题的知识价值、教育价值一一解剖,达到“做一题,会一片,懂一法,长一智”。
四、改进措施
1、在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