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学困生心理障碍 加强学困生情感教育
一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促进他们良好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智能的形成。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与调查中,对学困生学习数学常见的心理障碍作如下透视。
1、情绪焦躁性障碍。
根据心理学研究,情绪急躁是指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的体验状态。这些学生反映在学习上的心态是:学习时没精打采,对教师的讲课持冷漠的态度,反应也很迟缓,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又感到焦虑和紧张,以致无法完成,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些学困生思维认识和思维创造的闭合,甚至产生厌弃的心理情绪,一听到上数学课,心理就烦躁不安而异常紧张,总怕老师会提问他们。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只好匆忙抄袭了事,把学习数学看作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思想包袱。
2 、情绪对抗性障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会造成学困生的对抗情绪,有一部分是教师们教学因素造成的。课堂上,教师常对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频频的注视中,对学优生,教师往往目光温柔,言语亲切,期待他们能完满地回答教师提问,使课堂显得活跃,又顺利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这些学优生也感到自豪、信心百倍。而一些学困生,被教师视为“危险分子”,有的由于好动,教师注视的目光就带有警告、怀疑和责备。由于他们知识有缺漏,多数未能完满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的提问还带有训斥性,恨铁不成钢。由于他们在课堂上常受冷遇或责备,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使这些学生总感到不自在,因而对自己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对教师失去信任,产生对抗情绪。
3、习惯懒惰性障碍。
所谓习惯,是指在进行某种事情的过程中,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某种行为方式。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养成某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就会成为他们心理品质中稳固的因素。一部分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表现在学习中懒于思考,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有的学生学习意志薄弱,偶遇一些有障碍和综合思考性的题目,就感到无从下手,不愿多思考,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数学兴趣淡漠,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有些学生的作业,多是抄袭别人,有些学生对教师批改的作业,不去思考为什么错,不细心观察错在哪里,就急着抄别人的答案算为订正,于是就成了这些学生懒于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二
针对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因素,教师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素质,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策略。因为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一)、促进情感迁移,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乐意感。
《学记》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儿童的情感易于外露,行为的情感色彩极为浓厚,喜爱数学教师往往是儿童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困生不是本来就差,而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对转化他们应抱有信心。其次,要用一位教师的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爱每一位学困生,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例如,对学困生生活上做到体贴关心,课上能循循善诱,课下能认真辅导,对其进步及时肯定、鼓励。对学困生来说,教师的爱,就意味着老师的了解、关怀、鼓励和期待,因此激起他们爱师的意向和情感,学生会因爱数学教师而更乐意听数学教师的教导和上数学课,在这方面“罗森塔尔”效应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作为活生生个体的学困生,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师要了解这些特点,并善于将其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某位学困生若擅长玩具制作,不防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引导其帮助教师制作教具;若善于绘画,在学习应用题时可启发他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若爱好体育活动,可设计有关的行程问题让其解答。也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和兴趣,使其产生新的动机和兴趣,乐此及彼,从而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另外,学困生也有着自己的向往和理想,可帮助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意义,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其增强学好数学的理智感,产生乐意感。
(二)、注重情感培养,使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因此说,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能有机会表现自己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就显得特别重要。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采取以下方法:
1、设问层次化。既在学习某一知识时,设计难易、抽象程度不同的问题,尽量使学困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些问题,从而显示自己的能力。
2、练习弹性化。既练习题的数量与难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具有灵活性。避免他们因练习题过多、过难而产主负重感和畏难情绪。
3、评价分步化。既评价学生解答的一个问题或计算的一道式题,不是以过程完整、答案正确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对解答或计算中的某一步或某一部分的正确性、合理性加以肯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有问题的部分,给予诱导性评价,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进行改正,订正后再给予鼓励性评价。
4、考评纵向化。即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他原来的成绩相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60分,这次经过努力得了65分,就应加以鼓励,使其从提高的5分中获得自我提高感和成功的满足感。
5、反馈及时化。即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堂或当日反馈,效果最佳。反馈使学困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正确的知识得到了强化,错误的东西得以纠正,尤其是它满足了学困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三)、着力情感激发,使学困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愉悦感。
愉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它能刺激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激活智力活动,强化所学知识。愉悦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数学教学就是要创设条件,使学困生也能在愉悦中进行学习。
1、努力创设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信息、有悬念、有意外、有冲突,进行情感激励。
2、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斯卡特金说:“知识的情感色彩加深着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并使这种理解变得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知识同自己的关系,因而产生了答辨反应,没有情感色彩的知识是僵死的。”因此,数学的教学,要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知识的情感色彩。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强,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引导学生藉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将会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奥秘的兴奋感。如通过拼凑、割补等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困生在这些活动中有操作、有发现,很难找到比这种力量更强的刺激来使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实际,又广泛地应用于客观实际。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教师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使学生感知黑板的长比1米长一截,两米又不够,以米作计量单位,黑板的长用什么数来表示呢?造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教师通过平分米尺,用其中的一段来测量剩余的部分,引出小数,使学生从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和具体化,能逆补某些学困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他们更易接受、更感兴趣。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美,如几何形体中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等,在教学中恰当地揭示,让他们在接受、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获得美的体验。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给人以感情的教学情境。古人曰“和易以思”,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求教师保持良好的心境,作到态度和蔼、教态亲切、情绪饱满。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语,一个表示肯定的手势,都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
无疑,情感因素对学困生的转化发生着重要影响。加强情感教育有利于增强和树立学困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他们稳定的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良好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智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