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我们强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就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在一些课的开始可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故事”,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结合数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妈妈分月饼”的生活故事:中秋节的晚上,妈妈拿出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三个宝宝吃,妈妈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2块,分给宝宝甲一块。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妈妈笑眯眯地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宝宝乙2块。宝宝丙见妈妈满足了宝宝乙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妈妈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三个宝宝都认为妈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到的月饼多?”学生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宝宝丙分得多,有的说宝宝乙分得多,还有的说三个宝宝分得一样多。到底哪个宝宝分得多?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3张大小一样圆形的纸代替月饼)分组操作分月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三个宝宝分得的月饼同样多。这时老师说:“聪明的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宝宝们的要求的,又分得这样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通过这个生活故事的创设,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每个儿童生活的背景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开放题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1元,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付10个1角,也有说付5个2角等等。在开放的运用中,发展了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搞清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再如,生活中的“租车问题”、“打折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数学问题,通过这些开放题的教学,克服了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符合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精神。
三、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如活动课“逛超市”,课前教师准备大量的物品(用空食品盒等代替)在教室内办一个小超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准备一定数额的钱。活动中,几名学生自扮收银员,其余学生自行购买物品。学生们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家边选物边算帐。当有的学生发现买东西过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用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向他人借,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有关数学知识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行设计有关方案。如:“学校开展进公园游览活动,教师27人,学生203人。门票价格为:1、成人每位30元,学生每位15元。2、团体30人以上(包括30人)每人20元,按照这种价格,我们怎样购票最省钱?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后,将不同购票方案公布于众并进行比较、选优,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方案。这种数学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活动的组织能力。
四、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人人可参与,个个可操作,可自主探索,也可小组合作。由于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参与和合作的平台,所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有趣的拼搭》一课,先让学生在“推推滚滚”、“堆堆搭搭”的游戏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本质特征,再通过“搭搭数数”的游戏,让学生用这四种几何形体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寓教于乐。这样,在动手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为课堂注入了鲜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