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缺乏学习的动力,缺少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积极地、独立地进行创新学习。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活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如在教“5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划船的活动,每只小船5人,问:1只、2只……5只船上一共有多少人?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这一活动情景,鼓励学生观察、列乘法算式、编写口诀,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但能编口诀,还能够解释每句口诀的意义。再如,在教学“认数”一课时,练习中设计了全班学生春游活动,有50座、40座、30座三种座位数量不同的客车,问“我们班有38人去春游,坐哪辆车合适?说说选择理由。”这样的练习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巩固了学到的数学知识,发展了数感。
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如在认识除法的教学中,“平均分”的概念是除法知识的生长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有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你想怎样来分呢?用小棒摆一摆。教师把同学们的分法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然后让同学观察这些方法,问能根据每一种分法中每份的多少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开放的空间,促思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分一分”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经过讨论和交流,一致认为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为一类,每份不一样多的分为一类,教师趁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四、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空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和教材的选择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出发,适应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提供充分、适当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去想、去说。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又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我在教“统计”时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历统计的过程,要求学生分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产生了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按图形出现的先后顺序记录,有的把各种图形分类记录,有的用竖线表示每种图形的个数,有的则用“√”表示。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比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并在练习中应用,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在合作交流中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师设计了抓花片的游戏活动,看看同桌两人谁抓得多,多多少。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用一一对齐排一排的方法得到结果;有的学生排齐之后发现,从15个里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多的,多7个;还有的学生认为从15个红花片里去掉和蓝片同样多的8个,可以得到答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肯定不同,自己创造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也容易和旧知建立起有效的连接,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
五、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体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寻找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位置。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因此联系旧知、思考新知,经常进行迁移训练,运用同化和顺应规律,不断整理已学知识结构,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动中乐、乐中学、学中思,让学生在课堂中“学”“用”结合,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知识和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所追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