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一周”是关键
你知道吗? 读一读
同学们认识了很多图形,在数学中,我们会碰到一些求图形周长的问题。什么是周长呢?简单地说,周长就是指某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可见找准这“一周”包含的线段至关重要,它是正确求出周长的关键。
[例1]把边长是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思路点拨]
因为是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所以拼法只有一种:,这个长方形的“一周”含有正方形的6个边长周长是5×6=30(厘米)。观察这个新长方形,长是5×2=10(厘米),宽是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既然是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可知必有一边“重叠”,重叠一边“消失”两个边长,它们的周长关系为: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2-边长×2,结果也是30厘米。
[例2]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把这样的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长方形,新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思路点拨]
读题后,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拼,可以想见有两种拼法:(1)把长边拼在一起, 这时周长是(8+5×2)×2=36(厘米);(2)把宽边拼在一起, 这时周长是(8×2+5)×2=42(厘米)。从此题可以看出,拼图形求周长,有时要考虑多种可能性。
[总结与提示]
求拼合图形的周长问题,需要弄清楚如何拼法,再根据拼成的图形或公式进行计算,或按线段分类计算。弄清楚图形“一周”所包含的线段和“消失”的线段,这是灵活解题的关键。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不妨画一画,想一想,聪明的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1、甲、乙两个图形,哪一个周长更长?
2、把周长为16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
3、一个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这样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4、一个正方形周长为17厘米,三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5、妈妈把一张周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对折后,沿折痕剪开,剪开后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阅读链接
2000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
腊的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
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写成了三卷专著。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创立了数理
地理学。
判断周期是关键
你知道吗?读一读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事物总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重复出现。比如:每年有12个月,每周有7天……数学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般称之为“周期问题”。
[例1]“电脑迷”佳佳给自己的电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屏幕保护。屏幕上从左到右依次不断地出现15-2,18+7,15-2,18+7……的算式。照这样的规律一直写下去,第35个算式什么呢?
[思路点拨]
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15-2”“18+7”这两个算式重复交替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15-2”与“18+7”看成一组。
35÷2=17(组)……1(个)
商“17”表示一共有17组“15-2”与“18+7”,余数“1”表示第35个算式是第18组中的第一个算式,所以,第35个算式是“15-2”。
[例2]2009年9月1日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这天是星期二,到这个月底9月30日是星期几呢?开动脑筋,你有方法知道吗?
[思路点拨]
我们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如果今天是星期二,再过7天还是星期二,也就是说,每隔7天就要重复一遍,7天为一个周期。首先思考从9月1日到9月30日经过了多少天。因为9月份除去9月1日这一天还有29天,30-1=29(天)。
29÷7=4(星期)……1(天)
29天里包括4个星期还多1天,这里是以9月2日作为第一天来计算的,9月2日是星期三,4个星期后的第1天是星期三。
[总结与提示]
从上面的几道例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解决周期问题的关键是判断周期,按后作除法计算,再从余数突破,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
1、聪聪给一些纸苹果按红、黄、绿的顺序涂颜色,你知道第25个苹果应该涂什么颜色吗? ……
2、小强在练习本上写下了一行有规律的文字:我爱小学生数学报我爱小学生数学报我爱小学生数学报……
聪明的小朋友,小强写的第50个是哪个字?
3、我们把自然数 A B C D
按右边的规律排列, 1 2 3 4
那么,71排在哪个字 5 6 7 8
母的下面? 9 10 11 12
……
4、婷婷买了一本童话故事书,每两页文字之间有4页插图,也就是说,4页插图前后各有1页文字(如下图所示)。如果这本童话故事书的第1页是文字,那么,第60页是插图还是文字?
文字、插图、插图、插图、插图、文字、插图、插图、插图、插图
阅读链接
1、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
公历一年有12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12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古罗马历法原来只有10个月,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2月,原来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2、为什么7、8月是大月?
我们今天用的公历是从儒略历变来的。在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帅叫儒略·恺撒。据说他的生日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于是他决定:将7月叫"儒略月",连同所有单月都定为31天,双日定为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为2月是行刑的月份,所以减少一天。
朱里斯·凯撒死后,由他的甥孙屋大维继任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九月,但他选定八月。因为他登基时,罗马元老院在八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八月。原来八月比七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决定从二月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从此,二月便少了一天。英语八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于是又从2月里拿出一天来。从此2月平年就只有28天了。
我们今天用的公历是从儒略历变来的。在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帅叫儒略·恺撒。据说他的生日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于是他决定:将7月叫"儒略月",连同所有单月都定为31天,双日定为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为2月是行刑的月份,所以减少一天。
朱里斯·凯撒死后,由他的甥孙屋大维继任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九月,但他选定八月。因为他登基时,罗马元老院在八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八月。原来八月比七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决定从二月抽出一天加在八月上。从此,二月便少了一天。英语八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于是又从2月里拿出一天来。从此2月平年就只有28天了。
抓住不变量思考
你知道吗?读一读
有些问题,解题时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个单位量,如单位面积的产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单位物品的价格、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等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求出结果。
[例1]小红买4本练习本,共付了8元钱。小明买同样的5本练习本,需要付多少元?小军有6元钱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
[思路点拨]
要解决“买5本练习本多少元”和“6元钱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求出“每本练习本的价格”,因为“每本练习本的价格”这个单位数量是不变的。根据“4本练习本,共付了8元钱”,可以先求出每本练习本8÷4=2(元)。因此,小明买同样的5本练习本需要5×2=10(元);再依据“总价÷单价=数量”,得出小军能买6÷2=3(本)这样的练习本。
[例2]商店运来9箱水杯,每箱5个共900元。现在有1200元,而包装改为每箱6个,可以购进多少箱这样的水杯?
[思路点拨]
不论怎么包装,每个水杯的价格都是不变的。我们既可以先求出原来一箱的价格再除以5,也可以先求出9箱中共有多少个水杯,然后用总价900元除以总个数,来得出每个水杯的价格。接着,求出变换包装后每箱的价格,最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方法一:900÷9÷5=20(元),1200÷20÷6=10(箱)。
方法二:900÷(9×5)=20(元),1200÷(20×6)=10(箱)。
[例3]友好社区俱乐部购进了一些足球和篮球。买3个足球和5个篮球共用440元,后来又买了相同的3个足球和8个篮球共用560元。1个足球和1个篮球各多少元?
[思路点拨]
虽然两次购进两种球所用的钱数不同,但其中足球所用的钱数相等,两次花费相差560-440=120(元),是因为第二次多买了3个篮球,因此,可以求出一个篮球的价格。560-440=120(元),8-5=3(个),120÷3=40(元)。每个篮球40元,那么每个足球的价格也能得出,请同学们试一试。
[总结与提示]
如果题目中有几个相联系的数量,其中的一个数量变化时另一种数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是相同的,这时就要利用其中的不变量来思考。解答这类问题,一般要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出其他数量。其中计算单位数量的过程,有时一步计算就可以了,有时则要通过两步计算才能完成,方法也有多种,同学们要灵活掌握!
1、5箱蜂蜜一年可酿50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酿400千克蜂蜜要多少箱蜂蜜酿一年?
2、王爷爷家住三层,从一层到三层需要走60秒钟,按次速度,从一层到六层需要多长时间?
3、两辆汽车3个月用油3600千克,5辆汽车4个月用油多少千克?
4、台机床7个小时可以加工280个零件,现在增加1台机床,8小时共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5、李阿姨买了2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共花了24元;张奶奶买了同样的5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共花了48元。1千克梨和1千克苹果各多少元?
阅读链接
16世纪时,这个国家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小国组成。其中有两个相邻的小
国,原先睦邻友好,人民相互自由进出,连货币都可通用,并且价值相等。后来两国闹了矛盾,虽然人民还可以自由来往,但甲国的国王下令,乙国的钞票若拿到本国使用,100元只能作本国的90元。乙国得知这一消息后,也不示弱,迅即下了一道同样的命令,以牙还牙,即甲国的钞票若拿到本国使用,100元只作本国的90元!
一个名叫阿诺德的人,得知这一消息,连忙劝说两国的国王,万万不可如此。否则有人悄悄跑跑腿,便会趁机发了大财。两个国王都不相信。阿诺德见说服不了他们,便自告奋勇亲自实践。两国国王分别给他100元,让他试验。若果真他能利用这条命令发了大财,便收回成命。
阿诺德拿了200元钱,一会儿到甲国购货,一会儿又到乙国购货,往返穿梭在两国的商店里,不消几日,便腰缠万贯。接着他便把赚来的大宗财物,送到国王面前。两国的国王见状都惊奇得目瞪口呆。忙问他:“是怎么赚得的?”阿诺德讲述了赚钱方法后,国王都信服地连连点头,深深认识了分裂的危害,于是他们各自都收回了成命,和好如初。你知道,阿诺德是怎样赚钱的吗?
解:阿诺德拿着甲国的100元,在甲国的商场购物10元,对方找钱时,他声称要到乙国去,要求找回乙国的钞票,这样,本应找回他90元甲国钞票,他却得到了100元乙国钞票。此时,连同乙国国王给的100元,他有了200元乙国钞票。
阿诺德拿着乙国的200元钞票,迅速地跑到乙国商店要20元的货物,在对方找钱时,他又声称自己要到甲国去,要求找回甲国钞票。这样,本应找他180元(90元×2)的乙国钞票,他却得到了200元的甲国钞票。
就这样,他在甲国购物,要求找回乙国钞票;在乙国购物,要求找回甲国钞票……如此循环往复,他手中的钱物便越聚越多,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发了大财
合理安排
你知道吗?读一读
要想把事情完成得好,由要时间用得尽可能少,就要合理安排。比如,我们出去买盐,可以顺便把家里的垃圾带出去扔进垃圾箱,这样就不要专门去倒垃圾,节约了做家务的时间。比如,下面几道例题。
[例1]小红每天早晨起床要完成下面几件事情:
洗脸 |
刷牙 |
烧开水 |
吃早餐 |
2分钟 |
1分钟 |
12分钟 |
8分钟 |
小红至少需要多少分钟才能做完这些事情?
[思路点拨]
小红如果按部就班完成以上四件事,需要23分钟,显然不合理.如果调整顺序,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最合理的安排是:先烧开水,在烧开水的同时,完成洗脸、刷牙、吃早餐,这样只需要12分钟。
[例2]甲、乙两个同学到办公室听老师给自己讲评作文,给甲讲需8分钟,给乙讲需10分钟,怎样安排给两个同学讲评的先后次序,使两个同学在办公室所花时间总和最少?最少是多少?
[思路点拨]
如果甲先听老师讲评作文,需要8分钟,乙等待8分钟。接着乙再听老师讲评,需要10分钟,两人共用8×2+10=26(分)。如果按乙先甲后的顺序听老师讲评作文,则用时10+(10+8)=28(分)。显然,应先安排用时少的人听老师讲评作文合算,最少用时26分钟。
[总结与提示]
完成一件事,怎样安排,才能做到所用的时间最少,或者所需的费用最省,或者效果最好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要做哪些工作,二是做每件工作需要的最佳时间,三是弄清所做工作的程序,在诸多方案中寻求一种最合理、最优化的一种方案。
1、用一平底锅煎鸡蛋,每次只能煎两个,煎1个需要2分钟(正反面各需1分钟),若煎3个至少需要几分钟?
2、小芳早晨起床,穿衣用2分钟,刷牙洗脸要3分钟,整理床铺2分钟,背外语单词5分钟,插上开关用电饭锅烧饭要10分钟。小芳怎样安排能够完成所有的事情,并吃上早饭?
3、甲、乙两人各拿一个水桶等候打水,他们打水分别需要1分钟、2分钟。如果只有一个水龙头,试问怎样安排他们的打水顺序,才能使两个人排队和打水时间的总和最少?最少是多少?
阅读链接
数学小子的故事——抢夺时间
森林王国的“数学小子”——小猴奇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故事非常神奇。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吧!
终于盼来了暑假,小猴奇奇与好朋友小狗贝贝、小鹿秋秋要去“森林乐园”游玩的计划可以实现了。三人提前一天买好了火车票,整装待发。
“不好!快起床!还有20分钟就8点了。”奇奇睁开眼,大声地喊他的同伴,三人匆匆地向火车站跑去。
他们买的是8点的火车票。还好,到了火车站,还有7分钟就8点了,这时,三人才觉得肚子饿。还是贝贝鼻子灵,很快就发现了旁边有一个烤面包的小店。走进小店,老板刚开始工作。三人要了三片面包,老板让他们等8分钟,因为面包机一次只能放两片,烤一面要2分钟,当然烤两片需要4分钟,烤三片面包就需要8分钟了。秋秋抬头看了看钟,说:“呀!还有6分钟就8点了,来不及了,就烤两片吧!”这时一旁的奇奇胸有成竹地说:“来得及!老板,你按我的方法烤!”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奇奇。
“先把1号和2号面包放进去烤,2分钟后,正面都烤好了,然后再把1号面包翻一下,2号面包拿出来,把3号面包放进去,再过2分钟,1号面包已经烤好,最后把3号面包翻一下,同时烤2号面包的反面,这样一共只需要6分钟。”奇奇一口气说完。
老板连忙去做,面包刚烤好,火车带着轰鸣声到站了。大家付了钱,急忙拿着面包上了车。
画图求和倍
你知道吗?读一读
和倍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已知几个量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出几个量分别是多少。解决和倍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先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使数量关系具体形象,再找出和以及所对应的倍数,从而先求出1倍数,再求出几倍数。
[例1]李阿姨和她的孩子共重66千克,现已知李阿姨的体重是孩子体重的5倍。那么,你能算出李阿姨和她的孩子各有多重吗?
[思路点拨]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66 |
从线段图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孩子的体重是1倍数,李阿姨的体重是5倍数,一共是6倍数。与6倍相对应的和是66千克,那么,孩子重66÷(5+1)=11(千克),李阿姨重11×5=55(千克),或66-11=55(千克)。
[例2]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340棵,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3倍多20棵,两种树各种了多少棵?
[思路点拨]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40 |
从“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3倍多20棵”可以知道,梨树的棵数是1倍数,桃树的棵数不仅是梨树的3倍,还多出20棵。从线段图可以清楚看出:如果桃树的棵数减去20棵,就正好是梨树的3倍。总棵数也相应地减少20棵,即340-20=320(棵)对应梨树棵数的4倍。
因此,梨树有(340-20)÷(3+1)=80(棵),桃数有80×3+20=260(棵),或340-80=260(棵)。
[例3]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书是哥哥的2倍?
[思路点拨]
根据题意,画出哥哥给了弟弟一些书后课外书本数的线段图。
( 20+25 ) |
无论哥哥给弟弟多少本,两人课外书的总本数不变,即20+25=45(本)。哥哥给弟弟若干本后,哥哥的本数是1倍数,弟弟的本数是2倍数,和是3倍数(即45本),可以求出现在哥哥的本数。再与原来哥哥的本数进行比较,多出的部分即为哥哥给弟弟的本数。
现在哥哥有课外书(20+25)÷(2+1)=15(本)。给弟弟25-15=10(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
[总结与提示]
解决和倍应用题的关键是怎样求出1倍数,画好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对照线段图,找准“和”所对应的倍数和,然后用除法求出1倍数,再求几倍数。较复杂的和倍应用题中,“和”对应的不是整倍数,可以将“和”加上或减去一个数,转化为整倍数。
1、甲、乙两个书架共放图书160本,甲架的图书本数是乙架的3倍,甲、乙两个书架各放图书多少本?
2、小军有邮票120枚,甜甜有邮票30枚,小军给甜甜多少枚之后,他的邮票才是甜甜的2倍?
3、某学校有雪糁71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10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4、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5、苹果、桔子和梨共552个,苹果比桔子的2倍多12个,梨比桔子少20个,求苹果、桔子和梨各多少个?
阅读链接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
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等量代换
你知道吗?读一读
等量代换,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考方法,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考方法。这种方法自古有之,在没有发明货币和衡量器之前,人们到市场上不是买卖东西,而是以物换物。例如:张三有1头牛,李四有6头猪。经过协商,张三用1头牛换得李四6头猪。过了几天,张三又将其中的1头猪与王五换了2只羊。这样一来,就产生了1头牛相当于6头猪、1头猪相当于2只羊,1头牛相当于12只羊的交换关系。有了货币,人们就用货币来作为中间量进行交换,从而使买卖双方的交换方便多了。
[例1]下的四个天平都保持平衡。想一想:1个南瓜和几个梨的重相等?
[思路点拨]
从图上可以看出:
1个南瓜的重=3个菠萝的重,
1个菠萝的重=3个梨的重,
所以,1个南瓜的重就等于
3×3=9(个)梨的重。
[例2]已知1只小猪重12千克,请你根据下图推算出1只小猫和1只兔子共重多少千克?
[思路点拨]
观察上图中三种小动物称重时的关系,从第一幅图我们可以发现,1只小猪的重=4只小猫的重,所以,每只小猫重12÷4=3(千克);从第二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2只小猫的重=3只小兔的重,2只小猫6千克,每只小兔重6÷3=2(千克)。1只小猫+1只小兔=3+2=5(千克)。
[总结与提示]
运用等量代换方法进行解题时,首先要弄清题目中各种量的意义,找出他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再根据这些相等的关系进行代换,从而解决问题。
1、2只羊可以换1头猪,5头猪可以换1匹马,2匹马可以换几只羊?
2、每只大羊的食量相当于2只小羊的食量,现在有2只大羊和一只小羊,3天一共吃了30千克草,那么60千克草够1只小羊吃多少天?
3、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一共500棵,桃树的棵数比杏使的2倍少16棵。那么,果园中有杏树多少棵?
4、1头大象的力气和22头猪相当,而2只河马的力气相当于7头猪,那么1头大象的力气相当于多少只河马加8头猪?
阅读链接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聪明的曹冲先把大象赶上船,看船被河水水面淹没到什么位置,然后刻上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里装上石头,当船被水面淹没到记号的位置时,就可以判断:船上的石头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为什么大象的重量可以换成一船石头的重量呢?因为两次船下沉后被水面所淹没的深度一样,只有当大象与一船石头一样重(重量相等)时,才会淹没得一样深。
“曹冲称象”不是瞎称的,而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发:某些数学问题若直接考虑有困难,可以把原有的条件或问题用等价的量去代换,从而找到解题的线索。
“招工”落陷阱---平均数问题
你知道吗?读一读
大学刚毕业,欣欣很兴奋,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到人才市场去应聘。一家公司的老板对她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月1800元”,欣欣很高兴,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一个月后,她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1200元。欣欣很生气,去问老板:“不是说好平均工资是每月1800元吗?”。老板不急不慢地回答:“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800元,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算。我每月工资是4000元,2个副经理每人每月工资是3000元,2个主任每人每月工资是2500元,10个工人每人每月工资1200元。总共是每月27000元,付给15个人,平均工资正好是每月1800元”。 欣欣气得说不出话来。
在这个故事里,狡猾的老板利用欣欣对统计数字的误解,骗了她。欣欣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她不了解平均数的确切含义。平均数表示现象的一般水平,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而不一定表示所有个体都具有这个水平。
(一)聪聪和明明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一天,妈妈想考一考兄弟两个谁的思维更敏捷,于是,说出一串数字,让他们求出这串数字的平均数。
这串数是:33、37、41、45、49、53、57、61、65。 |
聪聪想了想说:
求平均数,要先求和。 |
于是,他拿出本子去计算了。
明明看起来并不像哥哥一样着急,他先想了想,说:
|
他也拿出本子去计算了。
几分钟后,哥俩儿同时得出了答案。
哥哥:我是计算出来的……
(33+37+41+45+49+53+57+61+65)÷9
=441÷9
=49
答:这9个数字的平均数是49。
弟弟:
⑴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串数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列,它的所有数的平均数,就是头、尾两个数的平均数。
⑵当这个数列的个数是奇数时,其平均数正好是最中间的这个数。本题共九个数,平均数就是中间数49。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表扬了他们,并希望哥哥像弟弟学习,遇事善于观察和思考。
(二)蓓蕾幼儿园大(一)班有男孩23人,女孩27人,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15厘米,女孩的平均身高是112厘米,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思考:能不能直接用(115+112)÷2? 说出理由。 |
结合生活情境,同桌合作算一算。
说明:求平均身高,是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人数有着重要关系。不能简单的用男、女生的平均身高相加,再除以2来计算。
1、桥西区第二届中华颂·2009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打分分别是:77、82、78、95、83、75。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该选手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国庆节晶晶正在读《西游记》,已知她前3天平均每天读77页,后4天平均每天读98页,那么这7天中他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阅读链接
平均气温的计算
☆年平均气温
是把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和,再除以12,求得的商就是年平均气温。
☆候平均气温
为了特殊需要,有时每5天作一次平均气温,这叫做候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
是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有2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
方法二:4个定时气温平均。
为了比较2种方法计算的日平均气温是否有显著差异,说明何种方法更接近实际日平均气温,选择我国8个气象站冷年、正常年、暖年的日气温资料和北京密云1991年中28d每日整点气温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2种方法得到的日均温差异显著;四时平均气温比较接近实际日平均气温;另外,2种方法的差异基本无年际间的差别,但在各个季节和地区是不同的。
简单推理
你知道吗?读一读
传说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遇见三个人,其中有两个人是“说谎国”的人,有一个人是“老实国”的人,唐僧想知道他们谁是老实国人,于是问他们三人:“你们是哪个国家的人?”
第一个人说:“我是老实国人”
第二个人的声音很小,唐僧没听清楚。
第三个人说:“第二个人是说自己是老实国人,我也是老实国人”,根据他们的回答,你能判断谁是老实国人吗?
要判断出某件事的正确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见过,它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计算,而是要求我们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习惯上,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逻辑推理问题”。这一讲我们来学习简单推理。
例1 有甲、乙、丙三人,这三人分别是经理、会计和司机。已知丙的年龄比会计大,甲和司机不同岁,司机的年龄比乙小。问:三人各做什么职业?
思路点拨
根据“甲和司机不同岁,司机的年龄比乙小”这两个条件可以知道,甲不是司机,乙也不是司机,所以可以断定丙一定是司机。
既然丙是司机,可知司机的年龄比会计大,那么根据条件“甲和司机不同岁,司机的年龄比乙小“可知,乙肯定不是会计,那么乙一定是经理。
既然乙是经理,丙是司机,因此甲只能是会计。
总结提示:
推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要充分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先试着用你的猜想去对照每个条件,看是否符合。如果发现有矛盾,则要调节思考的方向。在推理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已经判断出的结论作为条件,逐步推进,直到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得到结论后,还要学会把结论代到原题中检验。如果没有矛盾,就说明推理正确。
1、王大妈、张大妈和李大妈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一双拖鞋、一袋奶粉和一瓶醋。现在知道每人买了其中的一件物品,但王大妈买的不是奶粉,张大妈买的不是醋也不是奶粉。请问:她们三人各买了什么物品?
2、小红、小燕和小丹原来是邻居,后来当了医生、记者和画家,只知道小丹比画家年纪大,小红和记者年纪不一样,记者比小燕年纪小。请问:她们三人各是什么职业?
3、有红、白、蓝、黄、黑五个盒子,其中红盒比白盒大;蓝盒比黄盒大比黑盒小;黄盒比白盒大;黑盒比红盒小。问:哪个盒子最大,哪个盒子最小?
4、环保知识赛后,小康、小林和小兵各获得一枚奖牌,其中一人得金牌,一人得银牌,一人得铜牌。老师猜测:“小康得金牌,小林不得金牌,小兵不得铜牌。”结果老师只猜对了一个,那么谁得金牌,谁得银牌,谁得铜牌呢?
阅读链接
改变顺序的妙用
甲乙丙三个人,一直是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有一天,有个好心人给了甲两块钱,让他打扮打扮自己。甲想了想,拿出一块钱给乙,让他为自己理发洗头。甲把另外一块钱付给了丙,于是丙把甲的衣服和鞋子洗得干干净净。此时的甲虽然又是身无分文,但面貌已是焕然一新。而老模样的乙和丙却各得了一块钱。
已有一块钱在手的乙也动了动脑筋,他把一块钱付钱给了丙,让丙洗了他的衣服和鞋子。
乙的举动启发了已有两块钱的丙,丙取出一块钱让乙给自己收拾一下头发,再付一块钱给甲,让甲替他洗衣服和鞋子。这样,丙也打扮得干干净净了。
至此,甲和乙每人拥有一块钱,而打理干净的人增加到甲和丙两个人。
那个衣服和鞋子已经清洁的乙把他手中的一块钱付给了甲,让甲给自己清理了头发。
现在,甲乙丙三人都已干净整洁,而那两块钱兜了一圈后又回到了甲的手里。明白了好心人用意的甲又把钱还给了那个好心人。尽管甲乙丙三个人仍是身无分文,但三个人都改变了形象。
在这个故事里,经济学家看到的是资金释放了潜在的劳动力;哲学家关注的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而数学家则感受到数字改变顺序后产生的作用。
这个故事说明了改变顺序的必要性,即为了解决一个看上去复杂的问题,有时并不需要增加什么,你要做的仅仅是改变顺序而已。如果你掌握了这种策略并灵活运用,说不定就会有令你惊喜的发现和收获!
年龄问题
你知道吗?读一读
年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要正确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白:两个不同年龄的人,年龄之差始终不变。所以我们要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运用“和差”、“差倍”等知识来分析解答有关年龄方面的问题。
例[1] 爸爸、妈妈今年的年龄和是82岁。5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两人各多少岁?
分析 5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即爸爸、**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因此,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为“已知爸爸、**的年龄和是8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两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解 :爸爸年龄:(82+6)÷2=44(岁)
妈妈年龄:44-6=38(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44岁,**的年龄是38岁。
例[2] 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5岁。小红几岁时,**的年龄正好是小红的3倍?
分析 无论小红多少岁时,**的年龄都比小红大(35-7)岁。所以当**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时,也就是妈妈年龄比小红大(3-1)倍时,妈妈仍比小红大(35-7)岁,这个差是不变的。由这个(35-7)岁的差和对应的这个(3-1)倍,就可以算出小红的年龄,即差倍问题中的差÷(倍数-1)=较小数。
解 妈妈现在比小红大的岁数:
35-7=28(岁)
妈妈年龄是小红的3倍时,比小红大的倍数是:
3-1=2(倍)
妈妈年龄是小红的3倍时,小红的年龄是:
28÷2=14(岁)
答:小红14岁时,妈妈年龄正好是小红的3倍。
1、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2、 小强今年13岁,小军今年9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40岁时,两个各是多少岁?
3、 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正好是100岁。当甲像乙现在这样大时,乙的年龄正好是甲年龄的一半。甲、乙两人今年各多少岁?
阅读链接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求经过时间
你知道吗?读一读
我们学过是用“直接相减法”与“分段计算法”求经过时间的。本讲我们学习用“凑整加(减)差法”与“竖式计算法”解决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
|
数学试卷。开始时,他从镜子里看了
一下钟,写完后又从镜中看了一下钟,
如下图所示。你知道小刚完成这张试卷
用了多长时间吗?
[思路点拨]
在镜子里看时间,位置是左右调换的,关键是要看清时针在几和几之间,分针指向哪里。小刚做试卷开始时是8:10,结束时是9:20,从而可求出经过时间。
本题可以用“凑整加差法”进行计算,具体方法是从8:10到9:10是1小时(凑整),从9:10到9:20是10分钟,合起来是1小时10分钟。这与“分段计算法”是有区别的。本题如果分段计算,则是先算出从8:10到9:00是50分,再算出从9:00到9:20是20分,最后两段相加是50+20=70(分),即1小时10分钟。
[例2]某部队急行军,从上午10:45出发,到下午3:20经过了多长时间?
[思路点拨]
先把下午3:20改为24时记时法15:20,再用竖式计算。要注意分钟不够减,退1小时作60分再计算。
15:20 14:80
- 10:45 - 10:45
4:35
答:经过了4小时35分。
[例3]东方小学第二节课从上午8:55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这节课何时下课?
[思路点拨]
此题可以用竖式计算,但要注意分钟相加满60要进为1小时。
8:55
+ 40
8:95 |
答:这节课9:35下课。
[总结与提示]
用“凑整加(减)差法”计算经过时间,如凑整小时数的时间小于实际用的时间,就要加上相差的时间;如果凑整小时数的时间大于实际用的时间,就要减去相差的时间。
用“竖式计算法”计算经过时间,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书写格式。时与时对齐,分与分对齐。第二,要注意进位、退位。因为1时=60分,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 ,所以在笔算经过时间的过程中,要注意满60分进为1小时,退1小时作60分。第三,要注意区别时间与时刻的意义。
1、姐姐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作业,语文作业用去规定时间的一半,数学作业用去了剩下时间的一半,最后15分钟完成了英语作业,姐姐完成这三门作业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2、小红家的钟停了,电台广播上午11点整,奶奶跟电台对时,由于年纪大了,把时针和分针调颠倒了。小红中午放学回家发现钟已是下午1点钟,与平时带家的时间相差太多。请你帮小红想一想:现在的正确时刻应该是多少?
3、王师傅每5分钟可以加工1个零件,从16:25到17:00,一共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4、向阳小学早上8:10开始上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第二节课后阳光锻炼30分钟),三节课后上自习20分钟,请填写下面的作息时间表:
第一节课:( )— ( )
第二节课:( )— ( )
第三节课:( )— ( )
自 习:( )— ( )
5、联欢晚会从19:30开始,一共开了2小时40分。晚会结束时是几时几分?
阅读链接
时间老人从很久很久以前走来,又匆匆忙忙地向遥远地未来走去,他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目睹了三皇五帝的兴衰,他是一个无所不知、永远年轻的智慧老人。
时间老人是一部厚厚的历史,时间家族的小字辈一直跟踪着他,嚷着要老人讲故事。“时”、“分”、“秒”快步地跟上,“年”、“月”、“日”紧追不舍,“季节”、“星期”也都来了,连“世纪”、“年代”也悄悄地尾随其后。
老人一边走,一边讲述着故事:“远古时候,人们对我们时间家族,并不熟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迷迷糊糊地过日子。时间久了,他们发现日月星辰,寒来暑往,有着一定的规律。于是人们把太阳升起又落下到再升起经过的一段时间叫做‘一日’,又发现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是30日左右,于是把30日叫做‘一个月’。”“日”“月”听了高兴地跳起来:“原来我们是这样诞生的!”跟在一旁的“年”忙问:“我是怎么诞生的呢?”
时间老人继续说:“后来人们又发现气候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12个月叫做“一年”;根据气候变化情况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三个月称作一季……”“年”、“月”、“日”听了时间老人的讲述齐声欢呼,他们终于明白自己的身世。
说话间,“世纪”、“年代”也跟了上来,没等他俩开口,老人便说:“你们俩虽然表示的时间长,年龄却比年、月、日小,每10年为一个‘年代’。” “照这么说,10年等于1个年代,10个年代等于1个世纪了?”“世纪”问。
“当然了,可是一些人常常把你们搞错。”老人说,“一个世纪的100年,是从第一年算起的,如公元7世纪,第一年是601年,最后一年是700年。公元20世纪的第一年是从1901年起算的。年代就不同了,他是从0~9计算的,人们说,公元20世纪90年代,是指1990-1999年,每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不包括在任何年代里,只能说某世纪的最后一年,如2000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啊!原来是这样!”“世纪”和“年代”异口同声地说,“今后,再有谁把我们搞错了,咱们就要和他说清楚!”
时间家族的小字辈们欢跳着,继续紧跟在时间老人的后面。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它的准确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可可:我们计算日期都是用整天数作单位,所以把365天当作一年。
淘淘:“照这样计算,一年就多了5小时48分46秒,那4年就多出23小时15分4秒,就接近一天了。”
可可:“对,每过4年就多一天,就把这一天放在第四个年份里,因此规定366天的年份叫‘闰年’,365天的年份叫‘平年’。”
乐乐:“把23小时15分4秒当作一天实际还差44分56秒,这么算,时间长了,误差不就大了吗?”
可可:“你问得好!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减小误差又有这样的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作闰年,否则仍作平年。这样,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闰,误差就小了。”
时间老人是一部厚厚的历史,时间家族的小字辈一直跟踪着他,嚷着要老人讲故事。“时”、“分”、“秒”快步地跟上,“年”、“月”、“日”紧追不舍,“季节”、“星期”也都来了,连“世纪”、“年代”也悄悄地尾随其后。
老人一边走,一边讲述着故事:“远古时候,人们对我们时间家族,并不熟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迷迷糊糊地过日子。时间久了,他们发现日月星辰,寒来暑往,有着一定的规律。于是人们把太阳升起又落下到再升起经过的一段时间叫做‘一日’,又发现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是30日左右,于是把30日叫做‘一个月’。”“日”“月”听了高兴地跳起来:“原来我们是这样诞生的!”跟在一旁的“年”忙问:“我是怎么诞生的呢?”
时间老人继续说:“后来人们又发现气候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12个月叫做“一年”;根据气候变化情况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三个月称作一季……”“年”、“月”、“日”听了时间老人的讲述齐声欢呼,他们终于明白自己的身世。
说话间,“世纪”、“年代”也跟了上来,没等他俩开口,老人便说:“你们俩虽然表示的时间长,年龄却比年、月、日小,每10年为一个‘年代’。” “照这么说,10年等于1个年代,10个年代等于1个世纪了?”“世纪”问。
“当然了,可是一些人常常把你们搞错。”老人说,“一个世纪的100年,是从第一年算起的,如公元7世纪,第一年是601年,最后一年是700年。公元20世纪的第一年是从1901年起算的。年代就不同了,他是从0~9计算的,人们说,公元20世纪90年代,是指1990-1999年,每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不包括在任何年代里,只能说某世纪的最后一年,如2000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啊!原来是这样!”“世纪”和“年代”异口同声地说,“今后,再有谁把我们搞错了,咱们就要和他说清楚!”
时间家族的小字辈们欢跳着,继续紧跟在时间老人的后面。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它的准确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可可:我们计算日期都是用整天数作单位,所以把365天当作一年。
淘淘:“照这样计算,一年就多了5小时48分46秒,那4年就多出23小时15分4秒,就接近一天了。”
可可:“对,每过4年就多一天,就把这一天放在第四个年份里,因此规定366天的年份叫‘闰年’,365天的年份叫‘平年’。”
乐乐:“把23小时15分4秒当作一天实际还差44分56秒,这么算,时间长了,误差不就大了吗?”
可可:“你问得好!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减小误差又有这样的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作闰年,否则仍作平年。这样,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闰,误差就小了。”
利用图形特点思考
你知道吗?读一读
小明的叔叔要围一个长8米,宽4米的羊圈,可是篱笆只有24米,如何为才好呢?小明灵机一动,有办法了?!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
[例1]如图1,用一段长20米的篱笆*墙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已知长为8米,求这个长方形养鸡场的面积有多大?
[思路点拨]
根据题意,这个长方形养鸡场实际只有三面是篱笆围成的,可以有两种围法,如图1和图2所示。观察图1,这个养鸡场的长是8米,宽是20-8×2=4(米),面积是8×4=32(平方米);观察图2,这个养鸡场的长是8米,宽是(20-8)÷2=6(米),面积是8×6=48(平方米)。
[例2]如图3,在一个边长是14厘米的正方形上,有4个长为14厘米,宽为2厘米的小长方形组成的红色汉字“井”。问:这个正方形剩余部分(除红色部分外)的面积是多少?
[思路点拨]
通常我们会这样想:从正方形的面积中减去4个长方形的面积。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14×2=28(平方厘米),4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28×4=112(平方厘米)。因此,剩余部分的面积是14×14-112+2×2×4=100(平方厘米)。想一想,为什么要加上“2×2×4”。这样计算当然可以,但不够简单。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移动4个长方形,如图4,这时剩余部分仍然是一个小正方形,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4-2×2=10(厘米)。因此,原正方形剩余部分(除红色部分外)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例3]从一个周长是4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那么,原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思路点拨]
如果给你一张长方形纸让你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会怎样折,不妨试一试。通过动手折一折,就会发现以宽作为正方形的边长时,折成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如图5。这时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正好是原长方形的长,因此,原长方形的长是30÷2=15(厘米),宽是48÷2-15=9(厘米),面积是15×9=135(平方厘米)。
[总结与提示]
在解决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问题时,需细心观察,把握图形的特点。有时通过合理地平移或添加辅助线,可以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1、用50米的篱笆*墙围成一个长20米的长方形菜地。这个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4块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的地砖,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比原来4块正方形地砖的周长和减少了8分米。原来每块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从长100厘米、宽6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还剩下多大面积的纸?
4、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这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哪种形状的长方形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
阅读链接
数学童话故事——骄傲的小鲤鱼
小鲤鱼是在一个正方形鱼池里土生土长的,所以他对正方形最了解。
有一天,小青蛙跳来找小鲤鱼,想请他帮忙算一个鱼池的周长和面积。小青蛙刚说明来意,小鲤鱼就骄傲地卖弄自己的学问了:“我只要沿正方形鱼池的四边游一周,量出周长,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例如,这个正方形鱼池的周长是120米,那么,每边的长就是120÷4=30(米),所以面积就是30×30=900(平方米)。小青蛙,你知道我这样算的道理吗?”小青蛙眨巴眨巴眼睛说:“我要有你这样的学问,今天就不来麻烦你了。”小鲤鱼傲慢地说:“好,别吞吞吐吐的,有什么难题,尽管说吧。”
小青蛙说:“养鱼的专业户张大爷有一个正方形鱼池周长是80米,张大爷想紧挨着正方形鱼池再挖一个同样大的鱼池,这样就可拼成一个长方形鱼池了。请你算一算,拼成的长方形鱼池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有什么难的!”小鲤鱼不假思索地说,“长方形鱼池的周长是80+80=160(米)。面积嘛?……你自己去算吧!”小鲤鱼一时算不出来,于是就不耐烦了。
鲤鱼妈妈听了,赶忙游过来向小青蛙打招呼说:“青蛙弟弟,别见怪,小鲤鱼太不懂礼貌了。来,我帮您算。因为原来正方形鱼池的周长是80米,正方形的4条边是相等的,所以每边的长是80÷4=20(米),正方形鱼池的面积就是20×20=400(平方米),拼成的长方形鱼池的面积是400+400=800(平方米)。但是,算长方形鱼池的周长就不能简单地把两个正方形的周长相加了。因为拼成一个长方形鱼池,就少了正方形的2条边长,所以这个长方形鱼池的周长应该是160-20×2=120(米)。”小青蛙听了连声道谢,满意地一蹦一跳回去了。而骄傲的小鲤鱼呢,羞得连尾巴都红了,惭愧地游到水底下去了。
利用余数,进行推理
你知道吗?读一读
笨笨猪想了个好办法让鸭妈妈和鸡妈妈和好了,他还带着小鸡和小鸭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草坪上做起了运动,准备参加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来了!
图:鸭鸡鸡鸭鸡鸡鸭鸡鸡
猜一猜下一个出场的会是谁?
[例1]2013年 2月24日是星期日,下一个星期天是( )月( )日。
[思路点拨]
每个星期都是7天,那么24日往后推算7天就是31日,即24+7=31。但还要考虑2月是特殊的月份,他既不是大月又不是小月,根据平年或闰年我们可以推算出它的天数。因为2013年是平年(想一想,为什么),所以2月有28天,那么接着3月份再数3天,也就是下一个星期日是3月3日。
[例2]2009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四,你能算出2010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几吗?
[思路点拨]
我们知道从2009年的10月1日到2010年的10月1日正好是一年。由于2010年是平年,2月份只有28天,所以这一年有365天。365÷7=52(周)……1(天),这一年中有52个星期还余1天,从2009年10月1日的星期四往后数1天是星期五。因此,2010年的10月1日也就是星期五。
[例3]一个月中最多有几个星期日?最少有几个星期日?
[思路点拨]
我们知道一个月中最多有31天,31÷7=4(周)……3(天),31天里有4个星期多3天,4个星期里肯定有4个星期日,多出得天中可能有星期日吗?我们可以通过画月历来帮助理解,如下图。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这个月的1日就是星期日,从图上可以看出,前28天有4个星期日,剩下的3天(▲表示)分别是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因此一个月中最多有5个星期日。当然还可以假设这个月的1日是星期五、星期六。
一个月中最少有28天,正好是4个星期,4个星期共有4个星期日,所以,一个月中最少有4个星期日。
[总结与提示]
要知道某一天是星期几,只要用经过的天数除以7,再看余数是几,就从开始的那天往后数几天。当然在月历中还有许多规律性的知识,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今年的3月28日是星期日,再过一饿星期是小明爸爸的生日,小明爸爸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2006年1月1日是星期日,2008年的第一个星期日是哪一天?
3、一个月中最多有几个星期三?最少有几个星期三?
4、2009年的9月份有4个星期一,5个星期二,这年的国庆节在星期几?
5、2009的8月份非常有趣,这个月中有3个星期日的日期数是双数,这个月的1日是星期几?
阅读链接
容易弄错的日期
有的小朋友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英语,英语里也有很有趣的数学问题哩!比如日期的写法,英国人日期的写法顺序是日、月、年,而美国人的写法顺序却是月、日、年,虽然年总是放在最后,但月、日的排列顺序却完全颠倒了。
让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7/3/1999,英国人的理解是1999年3月7 日,而美国人却认为它是1999年7月3日,两者之间的误差近四个月!
现在要问你,在1999年这一年中,这种分不清的日子究竟有多少天?
这个问题很有趣,相信你也能解决。很明显,如果月、日两个数字中间有一个大于12,那么它一定表示日期,因为一年只有12个月呀!所以,不论写成4/15/1999还是写成15/4/1999,都只能是1999年4月15日这一天。所以,每个月中分不清的日子应该是前12天。
但是,当月、日两个数字完全相同时,当然所代表的是同一个日期,例如7/7/1999,自然数就是7月7日,不可能产生误会。所以,每个月中这种分不清的日子实际是11天。
那么,这类容易弄错的日子,在1999年只能有:11×12=132(天)。
如果把平年换成闰年,如2004年,请你想一想,这个答案变不变呢?
算式谜
你知道吗?读一读
一个算式本来是完整的,可不知道被谁擦去了几个数字,这时的算式就好似一个谜一样,这种算式就被称为算式谜,算式谜又被称作为“虫食算”,意思是说算式中一些数字像是被虫吃一样。
在有的算式谜中所缺的数是用文字或字母代替,我们称之为文字算式谜。解答文字算式谜的题目,除了要灵活运用前面介绍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在同一道题中,相同的文字(字母)应表示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文字(字母)应表示不同的数字。
例1、下面算式中的○,△,□,☆各代表一个数,求出它们代表的数。
(1)○+○-12=6
(2)9×△+18÷3=42
(3)10×☆-☆×8=36
解析:
(1)根据原式可得○×2-12=6。把(○×2)看成一个数,可知○×2=12+6,即○×2=18,可知○=9;
(2)根据原式可得9×△+6=42,把(9×△)看成一个数,可知9×△=42-6,
即9×△=36,可知△=4;
(3)根据原式可知☆×2=36,所以,☆=18。
例2、将数字0,1,3,4,5,6填入下面的□内,使等式成立,每个空格只填入一个数字,并且所填的数字不能重复:
□×□=□2=□□÷□
解析:
解答这类问题,先要抓住一些关键的部分,填出关键的数以后,其他便可迎刃而解(称为一点突破)。
我们可以先看□×□=□2,乘积是个两位数,个位数是2,所给的数字中只有
3×4=12的个位数是2,所以可将前三个□内分别填入3,4,1,余下的0,5,6要组成一个两位数除以一个一位数,商是12的除法算式,只能是60÷5。所以这道题可以这样填:3 ×4 =1 2=6 0 ÷5 。
1、下面各式中○,△,☆,□分别代表什么数时,算式才能成立:
(1)○×3+6=21;
(2)(30+△)×7=343;
(3)5×8-☆÷6=36;
(4)□×8+7×□=45
2、在方框中填上3个相邻的一位数,使算式成立:
50-□=□×□
阅读链接
关于端午节的几个算式谜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现在又成了公休日。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出几道算式谜,供大家欣赏。
这也算是纪念屈原的一种另类方式吧。
算式一:“屈原”代表1~9的某个数字。请还原这个算式。
原屈
原屈※
× 原※※屈※
———————
5 5 2 7 8 3 3 9
说明:在乘积中嵌入了三个关键数,55代表端午节,, 278表示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自尽,339表示公元前339
年屈原诞生(也有资料说是公元前340年,不过数的分解比较容易)。
提示:这题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分解因子即可。因为数较大,分解起因子来也要花点力气。
算式二:算式中每个不同汉字各代表0-9中的某个数字。请还原这个算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上下求索路漫漫
说明:也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最著名的诗句。
提示:这是一道加法算式谜,10个数字都用到了。难度不算大,不过得有点耐心。不断地把数字代入尝试是
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算式三:“端午祭屈原”各代表0~9的某个数字。请还原这个算式。
端午祭屈原
× 端午祭屈原
————————
※※※※原
※※※※※屈
※※※※祭
※※端※午
端午祭屈原
———————————
※※※※※※※※※
说明:算式中,“端午祭屈原”这几个字出现了四遍,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受。
提示:这题比上题难一些,不过有的字太容易确定了,比如:端=1,原=5或6。。
说明: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
天问》、《招魂》各一篇。为了构造趣味算式,在这里把《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天问》、《招魂》各1篇,用拼音首字母代替汉字,分别简记为一个四位数jg11,四个三位数jz9,ls1,tw1,
zh1,屈原的全部作品记为四位数qy23。
提示:有的字母比较容易知道,如y=0
循环问题
你知道吗?读一读
小朋友们,你留意过循环问题吗?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如人的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按顺序不断重复出现的。在数学中,也常会碰到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判断其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也就是找出循环的固定数,而更重要的是看它的余数。如1999年元旦是星期五,2000年元旦是星期几?因为1999年是平年,有365天,365÷7=52……1,所以2000年的元旦是星期六。这就是根据365除以7所得的余数来判定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学一学,我能行!
例[1] 流水线上给小木球涂色的次序是:先5个红,再4个黄,再3个绿,再2个黑,再1个白,然后又依次是5红,4黄,3绿,2黑,1白……像这样继续下去,到第2003个小球该涂什么颜色?
分析 小木球涂色的次序是:“5红,4黄,3绿,2黑,1白”,也就是每涂过“5红,4黄,3绿,2黑,1白”循环一次,给小木球涂色的周期是5+4+3+2+1=15。所以只要用2003除以15,根据余数就可以判断球的颜色。
解 2003÷15=133……8
这就是说,第1999个小木球出现在上面所列一个周期中的第8个,所以第2003个小球涂的是黄色。
例[2] 有一列数:7,0,2,5,3,7,0,2,5,3,…
(1) 第81个数是多少?
(2) 这81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分析 (1) 从排列可以看出这组数是按7,0,2,5,3依次重复排列的,那么一个循环周期就有5个数。
(2)之和是7+0+2+5+3=17。用每个循环各数之和可以循环次数再加上余下的各数,即可得到答案。
解(1)81÷5=16……1
按照循环次序可知:第81个数为7。
(2)17×16+7=279
所以这81个数相加的和为279
1、 假设所有自然数排列起来如下图所示,55应排在哪个字母下面?248应排在哪个字母下面?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 . .
. . . .
. . . .
2、 如下图,8个队员围成一圈做传球游戏,从1号开始,按照箭头方向向下一个人传球。在传球的同时按自然数数列报数。当报到96时,球在几号队员手上?
阅读链接
解决循环问题时,应把注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数、图形或事物的变化是否重复出现并具有周期性。
二、 每几个数循环一次,周期长度是多少。
三、 每个循环节是按什么次序排列的。
解答时要考虑把所得的余数同一个循环节内某种状态相对应。比如余数为3,就找循环节里面的第3个状态。
最大数和最小数问题
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月一日,“小天使”儿童快餐店迎来了28位前来就餐的小朋友。快餐店的老板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品送给其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
谁的年龄最小呢?
当每个小朋友报出自己的年龄后,老板发现,其中有10岁的,也有9岁、8岁、7岁、6岁的,最小的是5岁。但是5岁的小朋友有4位。按照这4位小朋友生日的先后,还能找到一个最小的,因此老板要他们各自报出自己的生日。结果如下:
小雨 2月8日
豆豆 5月2日
苗苗 8月16日
慧慧 12月9日
把这4位小客人的生日一比,很容易知道,慧慧是28位小朋友当中最小的。
慧慧得到老板送的大蛋糕。她把这块大蛋糕分成了28份,让大家和她一起品尝。
也许有的同学会问:“如果这4个小朋友中有两个生日是同一天,那怎么办呢?”
是不是谁生日的数字大就是谁大呢?哪些是通过比数字的大小得到最大最小数?通过下面的一些例题与方法,我们将会得到这方面的知识。
例1:下面算式中的两个方块内应填什么数,才能使这道除法题的余数最大。
□ ÷5=104……□
[思路点拨]要解决这样的题目,首先要熟知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余数应当小于除数。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法是5,余数要比5小,所以第二个方框中最大填4.
当余数最大确定为4后,根据“被除数=商×除数”,第一个方框内应填:104×5+4=524
例2:(1)请你用1、5、6、9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
(2)请你用1、2、7、8这四位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四位数。
[思路点拨]用不同的数字组成多位数,要使组成的数最大,应该用最大的数占最高位的数位,要使组成的数最小,应当用最小的数占最高的数位。需要注意0不能在最高位。
小朋友们,回到我们开头提的故事,那么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比较大小都只看数字,而是同时要考虑其他因素,慧慧生日数字大,证明她出生晚,所以她最小,同样的理由,如果这4位小朋友在同一天生日,那么谁出生的时间最晚那么谁就最小。
1、 下面算式中的两个方框内应填什么数,才能使这道除法题的余数最大。
□÷10=10……□
2、 下面算式中的两个方框内应填什么数,才能使这道除法题的被除数最大。
□÷20=12……□
3、c÷10=8……□,要使余数最大,c应该是多少?
4、最小的五位数是( ),比最大的四位数大70的数是( )。
5、用2,0,3,8组成的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四位数是( )。
6、用1,6,7,8,9组成的最小的五位数是( ),最大的五位数是( )。
阅读链接
用不同的数字组成多位数,要使组成的数最大,应当用较大的数占较高的数位;要使组成的数最小,应当用较小的数占较高的数位。
其中列举比较法是获得最大数或最小数的常用方法。
解决“最大(最小)问题”,有时需要考虑最不利(最不凑巧)的情况,比如,“锁与钥匙配对”的问题。
有这样一条规律一定要记住:两个整数的和一定,那么当它们相等时,乘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