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其六)》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前出塞(其六)》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 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2、介绍《前出塞(其六)》写作背景,揭示课题。本诗作者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杜甫的诗大多是写边境上士兵的战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这里选的是杜甫《前出塞》之六。杜甫是用士兵的口气写这首诗。
3、培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学古诗城堡 ,去感受古诗文魅力。
4.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前出塞》,(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古诗的诗题)
2.给大家读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纠错 )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谁来把《前出塞》读给大家听?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4、重点字词理解:擒:捉拿、抓捕。亦有限:也有限度。有疆:疆界。苟:如果、假使。岂:难道。
5、逐句讲解。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拉弓就应当拉强硬的弓,用箭就应当选用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要射敌人,先得射中敌人骑的战马:马射中了敌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敌人,先要捉敌人的头儿:头头被捉住,敌人就会溃退、投降。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也都有自己的边境。如果能制止敌人的侵扰就行了,难道打仗就在于多杀伤些人吗?
6、思考: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是怎样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现出来的?使人通过反诘的语气,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达出来的。
把诗人在说这几句话时的语气读出来。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7、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说用强弓、长箭,先射马、擒首领?与后四句话有什么联系呢?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四、背诵古诗。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古诗。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知”和“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有机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