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浪淘沙》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4、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5、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出示课件)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朗读古诗。
浪 淘 沙
三、根据词意解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
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用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四、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五、 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古诗《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能把它读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有语气地朗读古诗《蜂》,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2、能朗读或背诵推荐的古诗《鸟》。
3、学习搜集古诗的方法。
4、通过了解祖国的经典诗文,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产生吟诵古诗文的愿望,产生对祖国诗文的自豪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诗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吟诵古诗文的愿望。
三、教学用具:
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春风用神奇的彩笔,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繁花似锦的壮丽画卷的时候,在一簇簇姹紫嫣红、馥郁芬芳的百花丛中,飞舞着一群群金色的小蜜蜂。它们忽上忽下,来回穿梭,嘤嘤作歌。它们是非常勤劳的。
不是吗?当东方露出万道霞光,蜜蜂便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劳动,刚离开桃林,又飞到梨园;刚告别粉红的紫云英,又飞向金黄的油菜花;刚采完含笑的牡丹,又飞往初绽的玫瑰,哪里有群花争艳,哪里有蜜蜂歌舞,哪里必定是一片花海。为了博采万朵鲜花,她们飞越山山水水,遨游花的海洋。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辛勤劳动啊!
然而要把这采来的花粉酿成珍贵的蜂蜜,还需要进行一番呕心沥血的独特加工,“万花酿甜蜜,蜜成花不见,”这是何等卓越伟大的创造啊!
不是吗?当东方露出万道霞光,蜜蜂便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劳动,刚离开桃林,又飞到梨园;刚告别粉红的紫云英,又飞向金黄的油菜花;刚采完含笑的牡丹,又飞往初绽的玫瑰,哪里有群花争艳,哪里有蜜蜂歌舞,哪里必定是一片花海。为了博采万朵鲜花,她们飞越山山水水,遨游花的海洋。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辛勤劳动啊!
然而要把这采来的花粉酿成珍贵的蜂蜜,还需要进行一番呕心沥血的独特加工,“万花酿甜蜜,蜜成花不见,”这是何等卓越伟大的创造啊!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看来咱们同学读得都不错!现在看大屏幕,这些是这首诗中几个字的意思
不论(lùn):无论 山尖(jiān):山峰
无限(xiàn)风光:这里指鲜花盛开的地方。
尽(jìn):全都 占(zhàn):占领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4、.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 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三)、巩固练习。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4、.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 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三)、巩固练习。
1、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小的蜜蜂太了不起了,老师和许多同学一样,最喜欢的一句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谁能有语气地完整的读读这首诗?
3、老师把这首诗藏起来了,你还能把它背下来吗?老师可要奖励最棒的你了!(背下来的同学每人奖励一个漂亮的图案。)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五)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集体品读)
(五)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这首小诗与宋代李纲的《耕牛》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诗曰: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蜜蜂与耕牛都是劳动人民喜爱的生灵,都是诗人墨客笔下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典范。罗隐的《蜂》虽不及李纲的《耕牛》写得那么大气磅礴,人家李纲毕竟是当朝宰相,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一些,所以颇有一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慨,罗隐的《蜂》自然写得是小巧玲珑,至多是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站在小山岗上,望着漫山遍野辛苦匆忙的小生灵,想起自己的平生事,不禁黯然神伤,随口吟出心腹事罢了。但是结尾这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毕竟是巧妙的切中了蜜蜂辛劳一生,却不知为谁作嫁的主题,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而成为历久不衰、流传至今的佳句。
(六)搜集有关于动物的古诗
(七)总结
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都歌颂过蜜蜂。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造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板书设计
蜂
为谁辛苦为谁甜
贡献一生
不求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