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四年级绘本课《Five little monkeys》,这是属于回文式的绘本,前半本绘本适当偏难,涉及到过去式的单词,后半部分是重复性的四句话,特别是Doctor Monkey的最后那一句话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反复出现5次,我让学生体验、模仿并表演猴子医生的语气、表情、动作,开展五连拍超级模仿秀,最后将这四句话编成节奏型儿歌进行小组合作。这是我认为本节课孩子们参与度最高,热情最高涨的地方。我将整个绘本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就通过预测感知、看图排序、视频检验三部曲进行;后半部分的绘本我没有复印给学生,因为就是四句话的微改变,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我的板书进行文本阅读。但是前半段的处理总觉得有点枯燥,不知道如何处理会更好?
通过本次绘本课的执教于学习,我对绘本教学有了更明确清晰的认知。
一、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教绘本首先要学会选择绘本,梳理绘本所涉及的知识,与哪个年级的知识相关。绘本有好多种形式:故事型绘本,教育孩子一个明确的育人价值;回文式的绘本会用很多重复的句型和韵律儿歌加强学生对句型的巩固。
先绘后本,挖掘信息
绘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片入手,充分挖掘图片蕴含的信息。比如读前的活动,可以通过歌曲、视频或者free talk开门见山地导入,不拖泥带水或者绕弯子。在处理绘本封面的时候都能向学生展示绘本的系列、题目以及作者等信息。并且是为了提供给学生这个系列或者这个作者写的绘本资源,所以在结尾处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本资源或者网络链接。
设置悬念,整体感知
进入阅读中时,我可以通过两幅图的鲜明对比,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猜猜what happened?接着,让学生再通过看图排序、观看视频感知全文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精读处理。
有效提问,注重语言输出
绘本教学有点类似讲故事,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不仅仅要通过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还要有效控制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提问为理解故事的突破口,关注思维培养。一堂课的设计,不管是以任务的形式还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其背后的实质,是问题的设计。根据问题的一般功能,可以将课堂提问分为三类:导出信息的问题,形成理解的问题和追求思维的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有效落实,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