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三河口小学科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7、2—2017、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借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为契机,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科研活动,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实施水平
1、认真落实“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倡导规范教学,克服教学的随意和携带,确保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
2、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关注学生自评、互评,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
3、开展教学质量校级检测,并对命题科学化进行积极有效的探讨。通过调研,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利弊,分析其原因,从而改进教学,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二)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围绕小学科学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研讨课活动。形成市、依据市《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科学分册的相关内容进行课型研究,积极研讨课堂教学新范式。
2、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生态区的相关研究活动,向基地校及骨干教师学习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改进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区域联动、同伴互助、网上交流等研讨方式。组织参加“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注重案例分析,讲求实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加强课题研究,改进教育教学
1、围绕区教师发展中心计划积极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力求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实效。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科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小学科学学科的发展。
2、加大“做中学”实验项目研究的力度,在模仿“做中学”经典教学案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以现有科学教材的相关内容为素材,积极开发新的“做中学”案例,并将“做中学”的理念应用于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
三、日程安排
四、主要活动:
三河口小学科学备课组活动计划
时间:2016、2、20
活动 时间 | 活动内容 | 参加人员 |
第一周 | 参加市科学教研活动,制定科学备课组计划 | 李军伟、万玉娟、牟静娟 |
第二周 | 参加天宁区小学科学教师教研计划交流活动。 | 李军伟 |
第四周 | 牟静娟老师公开课《认识液体》 | 李军伟、万玉娟 |
第六周 | 区小学科学评优课竞赛活动 | 李军伟、万玉娟 |
第八周 | 区小学科学评优课竞赛活动 | 李军伟、万玉娟 |
第十周 | 李军伟老师的公开课《小车的运动》 | 牟静娟、万玉娟、唐剑 |
第十二周 | 区青年教师公开教学展示暨兼职教师教学培训 | 李军伟、万玉娟 |
第十三周 | 市同题异构教学观摩活动 | 李军伟、万玉娟 |
第十四周 | 市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 李军伟、万玉娟 |
第十七周 | 市小学科学评优课竞赛活动 | 李军伟、万玉娟 |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认识液体》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牟静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愿意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洗手液、蜡光纸、玻璃板、滴管、记录表。
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筷子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杯水,谈话:这是什么?像水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还知道哪些液体?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
(1)出示常见的四种液体:油、水、蜂蜜、牛奶。
(2)提问: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液体?用什么方法?
研究方面(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形状),方法(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
(3)学生观察、描述这四种液体,并记录下来。
提醒学生注意分工、保持卫生。
(4)汇报观察结果并汇报。
(5)总结: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是液体。
2.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其它性质。
(1)谈话:你还想研究哪些性质呢?
(2)学生讲,师简记。(重量、黏稠度、表面张力)
(3)提问:要研究液体的这些性质,还需要哪些工具?
3.研究各种液体的不同重量(密度)。
(1)认识天平。可以把各种液体与水倒在天平上进行比较。
(2)提问: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3)学生思考:注意变量的控制。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后汇报。
(5)总结:液体的重量不同,密度不同。
4.研究各种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
(1)学生试想研究方法。
(2)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
(3)提问:液体的流动快慢说明液体的黏稠度怎么样?
(4)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实验。
(5)小组讨论。
(6)总结:流得最慢的最黏稠,流得慢快的最稀。
5.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
(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研究水的性质时,发现水有表面张力的性质。现在的这些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
(2)提问:我们怎样证明?
教师可出示蜡纸,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方法。
(3)方法:用滴管把各种液体滴在蜡纸上,观察它们能不能在纸上聚成“露珠”状。
(4)学生演示实验,并记录。
(5)总结: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
6.师生交流总结这些液体的性质。
三、巩固应用
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
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试着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你身边的物体。
2.试着把你身边的固体和液体做比较。
板书设计
3.认识液体
颜色
透明度
液体 气味
(没有一定形状 味道 不同
会流动) 重量
粘稠度
都有表面张力
小学科学《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李军伟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题是《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会接触到很多车,在小的时候一定玩过许多玩具车,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辆玩具车,看看谁会玩,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到台前玩玩具车。
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玩具车比赛,其他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观察发现。
师问: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小车的运动)
[设计说明:小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早就玩过小车。这个环节主要是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对小车的运动的快慢进行研究。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师:有了问题,大家来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吧。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风向有关,如果顶风的话,小车运动就慢,如果是顺风,小车运动就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生5:可能小车的外型有关,流线型的车子可能滑出去的距离比较远。
生6: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与车轮和小车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大了小车速度就慢。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板书:与风向有关、与路面的好坏有关、与载重有关、与外型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车轮的多少有关等各种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1:动手进行实验。
生2:用实验来证明。
生3:用事实说话。
师:如果这些假设都要我们现在全部证明的话,可能时间来不及,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假设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对哪些假设比较感兴趣,同时又要能够便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问题?你们小组愿意研究哪一个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
学生汇报并选择:可能与拉力大小及与车的重量有关这两个因素进行研究。
[设计说明:针对实验现象,大胆猜测,提出有关假设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提出各种假设,以假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研究的欲望。从而积极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师:现在我们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证明你们的假设,请你们小组内根据记录单,设计实验,等会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帮助。
师:你们研究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用幻灯片展示说明。
生1: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生2: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工要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实验。
生3:我觉得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的时候,要有一个标准,所用的时间和运动距离的长短才算是小车运动的快慢。
师:你的意见非常好,你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定好起点和终点。
生1:小车运动的距离不能超过终点。
生2:小车运动的时候不能用力去推,应该让它自由运动。
生3:计时要从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到达终点时停止。
生4: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或平均值。
师:真不错,大家都同意吗?好的,那接下来请研究小车的重量对小车运动快慢有影响的小组说说你们怎么做?
生:保持不变的小车的拉力,运动的距离,需要改变的是小车的重量,第一次车上放一个钩码,第二次放两个钩码。(其他注意的跟之前一样,不再重复)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实验中能引起重视,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袋子,取出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设计说明:通过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在交流中制定完善而科学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科学探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也就是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载重量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2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4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6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还有哪些小组的实验和他们的一样,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数据会有一定的差错,但重点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出现差错并没有什么,只要多做几次实验,找到错误的原因就行了。
师:另一个因素,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车重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重量,也就是车上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1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2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3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重量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其他研究与他们一样的因素的小组,你们的结论一样吗?一样,好的,那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刚开始的预测经过实验验证都是正确的,真厉害,但是能不能说所有预测都是对的啊?是的,还是要通过实验等方法验证。
[设计说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此教学环节中,将科学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给与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汇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论进行一定的阐述,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课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在课上你有哪些好收获呢?
生:总结学习收获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非常好!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能和我们今天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控制条件变化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同时,老师也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优秀的“驾驶员”,让我们借这辆“科学的小车”驶入科学的大道,探索、探索、再探索,直达科学的殿堂。
科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科学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德育处、教导处的指导下,在本组老师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以及全体老师的配合下,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教研活动。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研计划实施情况
开学初,我们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感悟《新课标》的理念,丰富组员的理论水平。结合教导处计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
二、备课、教研工作情况
1、本学期组织科学教研活动10次,平均每2周一次,共同探讨学习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改文章,围绕有效教学、教学常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每位教师的听课及评课进行展开。本学期我校合并到了常州市天宁区,为了能够让组里的每个成员尽快适应天宁区。我们积极参加区里的培训,天宁区科学探究性课堂教学研讨暨教师培训活动,边学习边探讨。
2、通过日常教学研讨、科学教师集体互帮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每位教师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独特风格带进课堂。
3、本学期按计划要求,本组老师,全部开展了公开课,效果良好,体现新课程下的现代教育。万玉娟老师的《小车的运动》、李军伟老师的《认识液体》能充分折射出该老师的良好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能力,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4、学期结束,在科学评价上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科学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科学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三、工作反思
一个优秀的备课组要具备很多条件:和谐的氛围,协作的能力,突出的成绩。我相信我们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我们将硕果累累,感谢我组的全体老师!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李军伟
201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