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研究过程>>4月理论学习(孙晓)

4月理论学习(孙晓)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6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晓

  4月理论学习(孙晓)        2022.4

  【论文题目】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江艳芝

  【学习摘要】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一)在质疑中阅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刚开始阅读数学课本时,学生可能会走马观花的浏览,根本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老师可以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材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加工”。

  (二)多感官参与阅读。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充分协同参与。一是提倡学生逐字逐句默读,反复咀嚼;二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把重要内容做好记号,如用“曲线”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等;三是引导学生用提纲式标题摘录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在比较中阅读。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应该“怎样教”呢?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做题之前先去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材料、阅读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更不能变成“习题集”。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教材中的要义,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

  (三)培养学生解题前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教学中,常发现有的习题学生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让他将题目重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我会做了。”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仔细读题,对题意一知半解,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诸如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般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读题三遍再下笔”,第一遍先通读题意;第二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题意;第三遍要找出关键点,找出数量关系。学生逐渐养成了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正确率也大大提高。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将数学阅读延伸至课外,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更多、更广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增加了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的体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期刊、报纸,如《故事中的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作为他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材料。久而久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使数学课外阅读这一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的自主行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学习反思】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容易让学生陷入死板、枯燥无味的学习情绪中。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结合数学学习的内容,培养和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教材,寻求问题的答案。

  首先,以童真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情。

  其次,以表演和动手操作增加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再次,以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活动增加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二、阅读习惯的指导

  (1)教师通过设疑、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习观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2)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感官参与阅读,不光用眼看,而是眼、口、手脑协同参与。比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仔细阅读书上的画图步骤,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画图的步骤,使学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画法;再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互动交流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易错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学会比较和辨析。 比如,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25×30”,然后请学生翻开书本进行阅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看数学书上的计算方法与原来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0乘25这一步为什么竖式中不写出来?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你喜欢哪种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在关键处的激疑点拔,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新知。

  三、阅读习惯的培养

  1、教材不仅是课堂里的学习用书,更是课后的巩固用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例题的习惯,读懂题意,理清解题思路。课后作为对本节课的巩固复习,学生也可以阅读教材,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解题方法和策略。

  2、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大部分小学生不会解题的原因还是读不懂题目,或者说压根没有仔细审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或者错误百出,这还是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于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