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策略》
作者:钟鼎佩
【学习摘要】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数学技能水平不相符。有的学生见到文字题和应用题时就显得手足无措,显然是阅读和理解能力制约了学生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他们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仅靠课堂教师的讲授,学生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为了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掌握课本中标准的数学语言,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语言水平,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然后就让学生做课后练习,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正是导致一些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把数学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而不该仅把数学教科书作为教师讲课的材料。
3.有助于进行有效的个别化学习
进行有效地个别化学习的关键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研究表明,制约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阅读能力的差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以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应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如提出的问题要精辟而具体、有针对性,新颖、有趣,又富有启发性,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2.给予科学明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而且他们还能逐渐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他们还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指导阅读,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愤悱启发,相机诱导”的原则,给予学生科学、明确的指导。
3.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提高阅读效率。
4.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一些数学课外科普读物,如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还有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都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较快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学习反思】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一。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进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三)、纵横比较、求同存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概念、性质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手、动眼、动脑时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另外,要与其它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这样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把所学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丰富想象、驰骋联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以能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研究转化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转化的策略可以在不同领域得到运用,利用数形结合可以把1+1/2+1/4+1/8+1/16+1/32转化成1-1/32计算,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问题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广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