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评课(卞雅君)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评课(卞雅君)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卞雅君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评课

    听了程老师尚美课堂研究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颇有收获,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1、质疑中激趣导学:

  教学开始,通过出示的“听诊器”图片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带着解疑的愿望去阅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愿望,提高了读书、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完整,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教学目标明确,从板书课题到新授到小结,教学过程完整。同时抓住一系列重点问题展开: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是怎样发明?有什么用处?从引导学生实验,体会雷奈克的心情入手,一步步深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第一自然段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弄清听诊器发明的经过,并学会概括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首先通过提问,雷奈克发明这样的一个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时,程老师引导学生从雷奈克的内心活动入手,从“难过”了解他内心焦虑和尽职。从“整日思索”体会雷奈克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治疗病人潜心研究:“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雷奈克虽然找到了诊断的途径,但苦于没有诊断的工具。在阅读时,不仅帮助学生领会它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读懂这句话前后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果……就……”在句中表达的意思。还有第二自然段,讲雷奈克从孩子司空见惯的游戏中受到启示,做出了听诊器的雏形,解决了医疗难题。程老师通过让孩子“表演”、“朗读”等活动,使学生能体验当时的情景。再引读想象,则加深了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精神的体会。

  3、落实基础,有效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程老师非常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还编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她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关联词语进行教学,如“如果……就……”。在指导“如果……就……”造句时,先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这句话,让学生先理解句子间的关系,了解关联词的用法,再进行填空式的造句训练,最后让学生独立造句,可谓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造句是水到渠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收到了“一石二鸟”之功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