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十一月理论学习

十一月理论学习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3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月静

“农村小学开展‘童话育美’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理论学习记载表

学习主题

女巫一定得死

姓    名

吴月静

学习时间

2016.11.13

内容摘要

  为什么女巫一定得死?因为女巫象征着读者内心的弱点与缺陷,诸如虚荣、贪吃、妒嫉、欺骗、贪心、懒惰、色欲等,而童话故事的意义在于,帮助孩童克服内心的冲突。女巫的死,意味着正义战胜邪恶。内心的冲突得到治愈。

心得体会

   儿童文学评论家泽娜?萨瑟兰所言:“童话故事几乎涵盖了孩子在其他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中可能触及的叙事特质,例如童话故事通常破题快,并借助主角的行动不断推进故事向前发展;内容常带幽默,引人入胜;故事角色通常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质,角色间好坏、正邪、勤惰、顺逆分明,在故事中往往不是绝对的美善便是极端的丑恶,少有灰色地带,因此儿童读者很容易对故事角色做出是非判断与正邪区分。“

   这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剖析童话,将童话视为”童年的心理剧“;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童话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内容或触及的主题内涵,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与懒惰称为”童年七宗罪“。这些在童话故事情节中由主角或恶角(多为女巫)所引发的童年大罪正代表孩子内心邪恶的自我,它们同孩子心中另一半好的自我相对抗,故事终了当然邪不胜正,罪行终获得合理的抒发,并获得心灵和道德上的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