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评课记录表
授课教师 | 顾卫华 | 课程名称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学科 | 语文 | 班级 | 三(2) |
听评课时间 | 2016.11.16 | 听评课教师 | 查文兰 |
教学过程
|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九月九的酒》小朋友们,从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王维,他在重阳节这天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我们还知道,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对,紧紧围““思亲”这个词来写的(教师在板书课题“思亲”下加着重号)。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诗人王维为什么会思念亲人?(课件出示:?)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来,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有的句子你读着读着很开心,感觉心里热乎乎的,有的句子读着读着,很难受,心里凉冰冰的。大家关注到两个数字了吗?(出示: 读第一节) (3)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孤独、寂寞、会很想家,思念亲人,想早点回去和他们团聚。) 想想:这两年里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生病了,晚上,遇到困难……) (4)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生1:读 师:读得太好了,“已经两年了”:我听出了,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能不思念家乡吗? 生2:师:“两年”啊,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 生3:师: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不够浓,不够深;漫长的时间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一起来。 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有走很长很长的路程才能走到自己的家乡。真正是千里迢迢啊,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带着份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我们一起读。 2.品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仅仅是因为王维少小离家,形单影只,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思亲”吗?那“思亲”前的这个“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 (1)同学们都知道过节的时候是很热闹的,回忆一下你们过节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指名说。 是呀,有谁知道,此时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那你知道重阳节是哪天吗?(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吃菊花茶、登高远眺、吃重阳糕、头插茱萸)(教师: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完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要请你来所说,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总结: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有人看到了——,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这段话该怎么读呢?(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什么叫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搀扶着老人,领着小孩) 师:在重阳节这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子女搀扶着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大街上有说有笑,人山人海。 能为“兴高采烈”换个词语吗?(兴致勃勃、高高兴兴)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当家家户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是王维缺一人在外,小王维,告诉老师,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很伤心),师:是啊,独自一个人在外,没有人关心,爱护,照顾,是多么伤心啊! (很孤独)师:一个人孤零零,自己难过时也没有人能够分担自己的难过。 看,这就是此刻的王维,(出示图片)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孤独无依)(屏显孤独的词串)谁来读一读?生读词串 师: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 课件出示: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 )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 ),他想:( ) 当别人( )时,王维却( ),他想:( )。 师: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评价,赛读,齐读) 过去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王维就一直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今,当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读——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就让我们齐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二小节,体会在热闹的重阳节王维孤独伤心的心情。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在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使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么,此时此刻,他又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谁来读—— (1)课件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出示填空)a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b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妈妈总要( )c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爸爸总要( )。 (2)引读:希望大家能通过朗读,将王维以前的那份欢快带给老师,同时也带给自己。来,王维想,预备齐。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在家乡时,王维和他的兄弟们欢聚在一起,是多么地让他高兴,而如今的王维却,读—— 课件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 同学们看,王维的亲人头插茱萸,登高西望,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是王维的哥哥,你想对王维说:“ 。” 你是王维的妈妈,你想对王维说:“ 。” 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对王维说:“ 。”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可是 这里没有兄弟的相伴,“如今……” 这里没有父母的关怀,“如今……” 这里没有朋友的慰问,“如今……” 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感情,你从这省略号里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再次走过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他仿佛看到了,男生读—— 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希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王维既想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女生读—— (6)王维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重阳佳节到来之际变得愈发地浓厚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他的这种情感,你能体会得到吗?一起读。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的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王维真是个大诗人,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这几行诗中,读— (1)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仅用28个字就简洁、凝练的表达的浓浓的情。 (2)同学们,忘了自己是谁,现在你就是王维。 a此时此刻,你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b此时此刻,你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 c、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3)王维仅仅在美好的重阳节思念亲人吗?不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想啊,念啊,曾经这样问过来自故乡的友人。(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配乐师朗读) 师:朋友啊,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有没有看到我家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仅仅想问家乡的梅花吗?他还想问什么? (他还想问家乡的亲人们都还好吗。他还想问家乡的朋友都好吗。) 师:一草一木总关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连家乡的梅花也深深地思念啊!轻轻地吟诵这首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生:配乐指名朗读,齐读) 师:所有的这些都凝成了一个字—— “思”,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你瞧, 课件出示: ①这是诗仙李白的思乡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②你再瞧,这是诗圣杜甫的思亲诗,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中,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 四、拓展阅读,培养兴趣。 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在佳节团圆之际,会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古往今来无数的人都曾这样深切地体会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技术应用 |
课件出示: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 )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 ),他想:( ) 当别人( )时,王维却( ),他想:( )。
通过课件的形式,直观明了,让学生练习想象说话,同时也加深了对王维思乡之情的理解。 | ||
评课建议 |
1、教师语言要精炼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有点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思念父母、思念亲人的经历来加深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