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案例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芮丽杰
自从走进了小学课堂,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和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而这些笑脸和眼睛背后,我们还能看到小学生们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天性。然而,作为英语课堂引导者的老师,如何抓住孩子们的不同个性差异,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英语课堂上的“意外收获”。
片段1: 在一次英语课上,我在教<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这一课的会话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运用语言,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我首先将课堂一角模拟成“学校食堂”,带领各小组组长去“订餐”,师生进行“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I’d like some …”对话表演,当同学们看到小组长得到了相应的实物卡片时,纷纷显出跃跃欲试状,为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马上将七个“学习小组”模拟成七个“小食堂”,为每位学生创造会话机会。首先,我提醒七位“小厨师”要严格把关,“订餐”同学必须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表达才能获得实物卡片。否则,要说:Sorry ,I have no ….接着询问“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游戏即将结束时,问题出现了:最后剩三位同学同时等在一个“食堂”,而这个“食堂”只剩下一份“食物”了,(因为有两组是7名同学,卡片少了两份)只见三位同学都非常着急,嘴里不断地默念着“I’d like some …”英语句子。这时,我急忙又在旁边开了个“小食堂”,(因为活动中不积极的往往是学困生)。看着这三位同学欣喜地样子,我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片段2:当每位学生得到食物卡片回到座位后,情境立刻转换成几位同学围在一起“用餐”,我便及时点拨、引导,将话题转换成“What do you have for …?”
经过小组活动、对话交流后,我安排了一个“Stop Go”游戏,此环节每位同学可随机被“点将”到活动中来,就在大家高度集中时,活动停在了一位平时最不爱表达的同学身边,“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只见她急得不知所措。这时,我急忙走过去,小声告诉她“I have tofu and tomatoes”,并鼓励她大声告诉大家,只见她鼓起勇气很自信的举起手中的卡片说:“I have tofu and tomatoes.”.接着,在我的鼓励下她继续这本次活动,为了继续鼓励她,我有意将对话转成师生对话,当她走到我身边时,立刻喊出“Stop”.在我的鼓励下她顺利地完成了活动。看着她充满自信的眼神,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现象分析:这是一堂英语互动交流展示课,对于不同差异的学生,如何充分调动,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都能开口大胆说英语,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我的课堂中,我把枯燥的操练变成一场真实的生活场景,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熟练掌握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后面的学习活动产生探求欲望。
思考与探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培养学生发展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加强课堂教学成效。“把尊重带进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激励带进课堂,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将问题知识化,知识生活化”。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将课堂生活化,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快乐,在展示中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