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畅是一种美的形式,课堂教学流畅当然是教师追求的一种美的境界。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与学过程的诸多因素,因此,其流畅不同于简单的线性状态,它是多种美的因素的综合。本文就其构成要素,试作分析。
(一)思维流畅
思维流畅是课堂教学流畅的核心,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可以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流畅来评判。这种流畅,一方面指思维的直线性,如由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知识点跳跃到另一个知识点,思维呈“流线型”,学生学习会有一脉贯通、水到渠成之感;另一方面是指思维的发射性,如举一反三,以一点为源作多角度思考,或两点之间建立多方面的思维联系,这样的思维呈“网络型”,学习中会有触类旁通、豁然开朗之感。思维通畅,学生会充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和探索创造的愉快,这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所说的“顿悟”和“开窃”。流畅的思维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离不开妥善的教学手段。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适时适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流畅的思维,需要有提问来激发,其关键在于适时和适度。
2.环节衔连勾通。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层次、一个个环节组成,如果说在某
一个环节中思维具有阶段性的话,那么,流畅的课堂教学就要把阶段连为整体,汇为一脉
3.目标清晰统一。一堂课的信息量是很大的。然而,围绕的重点往往只有一个。
(二)节奏和谐
课堂教学是一种集诗、歌、画、舞(各种表情动作)于一身的艺术性创作活动,因而,优美和谐的课堂节奏,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教学节奏依据什么来安排?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教学节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动规律来安排。因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利用这种兴奋中心,变换教学快慢起伏的节奏。其中,还包括教学内容详略、多寡的合理分配,它要求教师不能照搬照抄教学内容,而要加以再创造,以符合学生的兴奋中心运动规律。
(三)气势贯通
所谓“气势”,就是指教师讲课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是一种震慑,如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智慧;有时是一种感染,如情感的抒发,板书的优美,语言的畅达等。其力量首尾贯通。
1.教态气势。对教师来说,“亮相”就是教态。一个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神采奕奕的教师往台前一站,就会形成教态气势,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把他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乐于无拘束的交谈,主动地与他配合,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相反,教师不注意外表的整洁,萎靡不振,哈欠连天,动辄发怒,学生就会产生厌恶和不安的心理。
2.开场气势。有经验的教师都重视学生对新课文新鲜好奇的感觉,精心地设计教学的开场白,或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或解释课题,或以故带新,或质疑问难,这样,一开场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了思路,激发了情感,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3.情感气势。情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明代学者王阳明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生情从何来,那得靠教师去点拨诱导。流畅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随着教学流程的起伏跌宕,教师的情感或亲切或豪放,或沉郁或激昂,呈现一种情感气势。教学中,教师随时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置学生于情感的陶冶之中,使其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以酣畅淋漓之感。
4.语言气势。语言气势有以下特征:[1]逻辑性。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深入浅出而简炼含蓄。[2]准确性。用渊博的知识流灌于教学过程之中,讲什么就象什么,讲什么就是什么。[3]趣味性。用一些演讲技巧,如幽默、悬念、先抑后扬,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4]生动性。用带有情感的语调,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恰当地表达教学材料,把教学材料化作一股清泉浸润学生的心田。从这些特征中可以看出,语言气势能使学生感心动耳,欲罢不能,获得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