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堂转型
世界在变,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文明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课堂教学同样要转型。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重视知识的传授,以教定学,教路单一,学法单一,过程单一,评价单一。
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没有老师的语文课》,文中谈到山东高密四中有一年高一扩招,新扩出的两个班暂时没有语文老师,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级的老师帮这两个班的学生共同拟定自修计划,然后让学生自修。由于自学课文太枯燥,老师就把他们带到阅览室读书。期末考试大家都很担心,没想到,期末考试这两个无人上课的班级成绩比平行班还略胜一筹。这件事让我们反思:这两个班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现在很多中学提出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的模式,一般模式(基本模式):10+25+5,“10”是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25”是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5”是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可简单到“口头”测评,也可以采用“小纸条”测评,小组间的检测等等。
那我们小学语文课堂该怎样转型呢,我是这样思考的:语文课堂转型一二三:
一个中心:以学为中心;
二个改变:教师讲解少一点,学生活动多一点;
三个支撑:板块教学、问题聚焦、评价引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哪吒闹海》,四个板块:
1、朗读课文
2、学习概述:一件事---三句话(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呢?)
3、学习详述:一句话---三句话(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
4、学习转述:一个故事—三种说法(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说法)
对于这篇神话故事,该确定怎样的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薛老师确定了四个本体性教学内容:朗读、概述、讲述、转述。每一个板块一个本体性教学内容,清清楚楚,简简单单。每一个板块扎扎实实训练孩子朗读的能力、概述的能力、把一句话变三句话的扩话的能力、把一件事转换角度讲述的能力。
其次说到问题聚焦,我们课堂进行问题设计千万不能小、碎、杂,成了“为什么”老师,而是应该一堂课设计一个大问题,以这个问题贯穿全课,这样课堂上就不会由教师把控,提问简单化、细碎化,出现小步走现象、教案剧表演。比如三年级的《三袋麦子》是语言浅显的童话,不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浓墨重彩,根据中年段的课程目标和三年级孩子的语言运用情况,习作不会写人物说话,也不会用冒号、引号,一堂课的问题就聚焦在“如何写好人物语言,用好冒号、引号。这堂课三个板块:
1、概述课文(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同时练习概述)
2、学习详述(让学生知道习作表达时要写出人物语言,用好冒号、引号,同时还可以加上人物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动作。)
3、实践运用:(四人小组评论三个人物,写下来,用好冒号、引号。)
至于评价引领,我们名师课堂、情趣课堂上也经常看到。老师通过评价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向、路径,点拨学习的方法。
总而言之,课堂要转型,需要转变我们的原有观念、思维方式,超越知识本位,为思维而教,为发展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