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听了张林主任的关于课堂转型的讲座后,我深刻地明白了教育的改革在于课堂,而课堂的转型又事在人为,课堂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思维观念,才能真正成就以生为本的探究课堂。
我结合张主任的理论指导,回想自己上半年执教的一节公开课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在又有了另一番想法。
那是六下Unit5 Aparty的第一课时,主题是儿童节派对做相关准备,在导入环节,我是利用师生对话慢慢导入课题的: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I like Chinese New Year very much. What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S: I like Halloween.
S: I like Mid-Autumn festival.
T: Do you like Children’s Day?
S: Yes, I do.
T: Children’s Day is coming. Are you happy?
S: Yes, I’m very happy.
接下来,我就呈现了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开派对、野餐、购物或者出门游玩的图片, 并介绍自己的六一计划:I’m going to watch a film with my son.顺势提出问题: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Children’s Day?笔者通过问答形式练习be going to do的句型以及为后文引出一般疑问句做铺垫。
但是这样的导入方式陈旧,也不能体现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学生大多数是为了问题而答题,操作机械化,对话刻板性,内容形式化。而且我在上课时一直在等待某个学生答到关于儿童节的话题才能顺势过度到新授环节,不够灵活。
课堂转型,就是要求教师从讲授到对话,引导学生从师问到主动发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探究。所以我觉得开头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给出学生所了解的各种中西方节日图片或者单词,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说出节日的相关活动。
T: First, let’s play a game “Brain Storm”.
Ss:...
我可以通过竞赛模式最大程度低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最后一张图片中出示Children’s Day,让学生谈谈六一儿童节的相关活动,自然过渡到谈论今年儿童节的计划,最大限度地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各方面复习了相关节日的特征,并且没有固化句型,完全以生为本,这种抢答竞赛的模式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小的导入环节也有转型的必要性,也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张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