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考与实践”》学习心得
11月9日听了来自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张林主任,关于“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受益匪浅。
张主任从教学一线的实际案例出发,引领老师们对于“教育”重新定义。面对“课堂转型”的议题,张主任围绕“为什么要转”“转向哪里”“如何来转”三个纬度逐层深入地启示教师们该如何面对“课堂教学转型”。张主任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追求让每一个人的学习真实发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学旨在唤醒、激活和提升,旨在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学会质询;教育要超越知识本位,培育智慧主体,达到促进人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发展,要树立“为思维而教,为发展而教”的课堂教学价值观;要践行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探索建构新型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转型,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活动,在教育界吹响了“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课改号角,那么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我认为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学生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思路。
现在我们再研究“尚美课堂”,那么如何让尚美课堂进行转型呢,我觉得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数学课上有时会看到教师心中无数:或者起点太低,学习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到平淡无味,造成时间浪费;或者起点太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教法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被动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
二、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如学到哪里就出示何种练习、怎样过渡与总结等,教师都精心设计在先,生怕学生脱离轨道,不按自己的思路来,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因此,我想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我们的预设不一致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
三、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为了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以下教学现象:1、遇到问题绕道走,无视学生遇到思维障碍;2、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对新知的渴望。比如,刚才所举之例,当学生提出许多有关圆周长的问题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及时有效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不过我坚信只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就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我坚信只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就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实现尚美课堂的真正转型。
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