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考
11月9号,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张林主人来我校进行《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让我真正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反思。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制造语言的“套子”,使得学生的思维走不出去,多在原地打圈圈。而在新课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他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新课程的课堂的灵动与鲜活,不仅表现在表面上的内容、形式、情境上的“活”,还表现在实质上的知识吸收、经验形成、智力活动、能力提高、情感体验、精神升华、生命发展的“活”。要实施这一系列质的超越,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教学探究过程。但我们坚信,随着课改步伐的不断深入和课堂教学环境的转型与创新,一切将会变得圆满而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