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11月份理论学习(查文兰)

11月份理论学习(查文兰)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7日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三河口小学

 

打造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

查文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尚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追求,更是理想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就像奇丽的诗,让人回味无穷;像优美的景,让人流连忘返;像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我认为,尚美课堂应该是崇真、向善、尚美的,应该是无功利性,富有激情、感染力的课堂。如何构建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

身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理所当然认为:语文课堂理应是碰撞出的火花的圣地。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之美感染学生、用得体的体态之美增强审美体验、用优雅的音乐之美渲染气氛、用形象的画面之美创设情境、用合理的想象之美拓展思维,从而构建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一)用生动的语言之美感染学生。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就归功于教师语言的魅力。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理应是一种美的语言。语言美的外在表征,即富于激情而又丰富的导入美、富于变化而又统一的和谐美、言简意赅而又流畅的简练美、轻松愉快而又幽默的趣味美、个性灵活而又多样的评价美。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讲究艺术,更要注意说话技巧。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轻重,速度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等都要有讲究。同时还要避免贫乏、呆板、干瘪、枯燥的无色语言或重复语言,忌讳表达含糊,阐述不明,含混不清,半吞半吐,或者具有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的毛病语言、无效语言,那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用充满热情、激情、真情的语言描述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让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用得体的体态之美增强体验。

体态语言也叫肢体语言,即通过表情、手势、姿态来传达信息。现代心理学家总结过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语言(7%+声音(38%+表情(55%)。可见表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没有丰富的表情,就不可能有生动的、感人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形态表情却呆若木鸡,那么,他的作用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决不会成为让学生敬仰钦慕的、血肉丰满、情趣盎然的真正的导师。有时,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犹如催发感情的高效酵母,胜过千言万语。

手势在教师的教学中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比如,我们用手势来帮助我们做动作解释单词句意,利用手势动作启发学生说相反的话,做相反的动作,还可以用竖起大拇指来表达对孩子的赞赏之情等等。

如《春笋》一课,学生读他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这几句时,我指导他们把两只手撑开做花瓣状托着脸颊表示在阳光中笑,又把十指伸直并拢紧靠在一起,摆小春笋的造型,双手由下往上推来表演春笋的长势。这些生动活泼的手势取代了教师空乏的讲解词义,大大调动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他们一个个小脸红红,小嘴张张,小手挥挥,读得有声有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把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快乐生长的状态表现出来了,也感受到阅读和表演的乐趣。(生背诵全文、进行表演,声音坚定有力,他们蹲在过道里,钻出桌面,有的还拿书做道具充当石块,微笑着弓着身子一点一点地站直,再踮起脚尖向上向上再向上。

(三)用优雅的音乐之美渲染气氛。

音乐是艺术,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针对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借助音乐的感召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唤起学生的感受的共鸣。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就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我认为在选择音乐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音乐要精选,让人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慨;

2)音乐要与主题密切相融,不能只是貌合神离; 

3)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是该出手时才出手 

4)音乐使用的比重要注重分寸,不可有喧宾夺主之误; 

5)音乐的注入要注重实效,严禁流于形式的喧嚣。

(四)用形象的画面之美创设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可以将所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快捷、高效地提供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教学,入境动情,步步还原出作者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及作用和意图,心领神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的单调和烦闷。

比如,我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用播放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蝴蝶谷瑰丽迷人和壮观的景象,屏幕上那多姿多彩的图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配乐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想象自己就是小蝴蝶,自由飞舞,体会彩蝶谷里蝴蝶上下翻飞的多彩画面。有了直观的形象地图画和亲身的体验,学生理解容易,而且兴趣盎然。

(五)用合理的想象之美拓展思维。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想象,如果教师能够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引导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文本的视界也将随之开阔和丰富起来。学生通过想象就能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在细心揣摩中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脉和情脉,并感受语言的优美。

比如《蚂蚁和蝈蝈》一课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出示了画面,请学生再次观察蚂蚁和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想一想:此时,蚂蚁们在干什么?蝈蝈们又会做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进行创造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蚂蚁们先苦后甜的幸福之美,又有蝈蝈忍冻挨饿的内心独白。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接下来我将在实践中继续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