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尚美课堂转型,从这里起步——听张林培训有感(周锭)

尚美课堂转型,从这里起步——听张林培训有感(周锭)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7日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三河口小学

课堂转型是什么?怎么转?从什么地方切入?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张林老师就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中肯实在的解读,其中夹杂一些漫画案例,深入浅出,既一语点破现在转型中面临的困境,也详尽地讲述了课改实践的具体操作。

几个概念的再认识:

什么是教学?教会学生思考、怀疑、质询,而非寻找现成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唤醒、激活、提升。

基于新基础教学理论的以学定教,具体表现是课程的目的为学科育人,教学过程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变为探究式、发现式。

因此,在以往备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加上学生经验的思考。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思考教学过程的开展、推进、转折;教学活动的设计形式、组织方式;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行为进行积极的预测,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块状结构的放和目标精确的收的方式,教学内容从空间上呈现一体化的相互关联。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还”,即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学具、知识结构、学习结构、方法结构),提问权和评议权。在教学后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反思,在反思中积极的成长。

听完张林老师的讲座,我感觉非常抽象,但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能有所收获,这句话倒让我有了一丝触动,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这样的改变:

案例一:上课,今天我们教学第三单元,首先让我们一起唱首歌:animal friends。接下来寻味学生你有什么动物朋友吗?复习学过的动物。

然后看动画,思考故事里的主人翁的动物朋友究竟是什么?最后朗读课文,完成练习册。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准确朗读课文,是否会用动词三单形式has进行表达,能否有条理的准确描述呈现的动物。当然我的目标也得到了相应的检测,学生的课堂练习将会真实地反映其听讲情况和学习状态。

然而第二年在教学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是不够的。英语的学习目标是综合语用,这一课也有这样的目标定位,问题是如何进行细化?我认为是从提问开始,让学生提问或者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一课有趣在何处?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别人的动物朋友呢?学生们思考:这篇文章都是猜谜的,很有意思。杨玲的动物朋友先描述的是有两个,然后再说颜色是黑色和红色,最后说了长尾巴。越来越容易猜。(描述的时候也有一定技巧,先说颜色,再说相关的特征。当然这是我的总结。)原来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别人用猜谜的方式聊一聊自己的朋友,让谈话变得愉快起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与人相处技巧或许就是张林老师所谓的“学科育人”吧。

案例二:这是新鲜出炉的案例。就在周三,我教学了第五单元what do they do?这一课,本课的具体内容是介绍家人的工作,用“他们做什么工作”进行交流和询问,要注意动词三单形式和动词原形的准确运用。第二课时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对话练习,对话内容为他们做什么工作?他们是(什么工作)他们在(某处工作)。很简单的几句话,练习也极为方便。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个环节为记者杨澜采访未来的名人们。首先是我示范:你好,你做什么工作?找了一个学差生,一是检查他有没有学会本课句型?而是进行示范可以直接纠正。不出我所料,他果然听不懂,不过他没有任何的停顿,回答道:我叫江旭才。我及时反馈,哦,我知道你叫江旭才,那么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他这次没有任何的迟疑,回答道我是做医生的。可是后半句话“我帮助病人”却怎么也问不出来了。

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漏洞,于是当即进行补救:关于工作这一话题,你们有哪些问题?学生不敢想,只会说书上的“他们做什么?”“你做什么?”然后我有拓展开来,继续问“他们在哪工作?”很快,学生就有举手的:“他们工作累吗?”,“你工作多长时间?”“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是在学校工作的吗?”一时间,学生的眼睛都亮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想,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我还需要让他们写一写,问一问,在下节课,我们还要再继续讨论,然后将问题重组,写一篇文章介绍介绍自己家人的工作情况。

正是学生江某某的一个错误应答,让我发现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思维受到了限制,才给我机会真正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进步。这就是所谓的师生共长吧。

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有思维的局限性,人的痛苦莫不过是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困境。”我们何其有幸,能够与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一起,发现自己的思维局限,拓展思维外延,变得更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