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核心素养之我见——听金东旭老师讲座有感

核心素养之我见——听金东旭老师讲座有感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1日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三河口小学

周四下午,金东旭蒋老师来校讲座。主题为-谈教师的核心素养。

为什么需要核心素养?其内涵包涵什么?我们该如何实践。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金蒋老师侃侃而谈,去粗取精,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向大家讲明了这一概念。

为此我特意浏览了鲁子问的核心素养解读,中国教育报的核心素养概念。这两篇文章的重点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

金东旭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是针对教师的。面对学生素质培养这一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有怎样的转变?这是他的思考内容。

结合我自身的理解,我认为他总共阐述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老师们现在的误区。在教学目标上,因循守旧,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科蕴含的能力培养和价值教育。例如拿到一篇英语课文,我们总能看到本课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难点。然后纠结如何让学生掌握?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读,写,记,背的方式学习。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将全副精力用在这一方面,时间一长,学生得到的除了遗忘还剩下什么呢?我认为除了枯燥无聊之外,再没有其他了吧。

从这一角度思考,我们除了给与学生知识的学习外,还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一系列渗透。因此我们在设计语言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到趣味性,情景话。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的学习是浸润式而非灌输式。我们提供完整的语境,趣味的活动,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接收。

我曾经一直纠结这一点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又能兼顾我教学目标的任务?我所做的是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发现在我的认知和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一条鸿沟。趣味和知识在孩子的眼中是同样的存在。有趣的事他们才选择接受。而有时,老师因为自身的局限,把知识弄得太无趣了。所以老师们应该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有效教学行为,完善自身的局限。

我的另一发现是孩子对老师的情感能影响其对学科的学习效果。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总能遇到所谓的差生。对于他们,我们因为自身的挫败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恨铁不成钢,所以对待他们也没有好脸色。至少我自己曾经就一度恨不得用尽自身力气逼迫一个只能考20几分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学习更是如此。对于这样一类孩子,与其逼迫其一定要考取多少分,不如肯定其努力,挖掘其爱学习的潜力。我认为这一点或许能让它受益终身,得到更好的成长。

当然,这些只是我不成熟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