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4月份理论学习材料(张瑜)

4月份理论学习材料(张瑜)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7日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三河口小学

《美学与美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在西方 

二、美学在中国 

三、中外美学研究方法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美学的含义 

一、美学的性质 

二、美学的对象 

三、美学的定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

一、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二、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三、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

四、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

第一节 美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二、美的含义 

三、美的特征

第二节 美的形态 

一、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

二、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 

三、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四、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

五、中西文化中美的范畴

第三章 美 感

第一节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

一、美感与快感 

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

三、美感的含义

四、美感的特征

第二节 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一、美感中

通过学习王一川老师主编的《美学与美育》这本书,我知道: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而美育就是审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小学美育的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事物美丑的识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客观的审美标准、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让他们能认识美、领悟美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去创造美。

对照《美学与美育》一书,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真正领悟美、鉴赏美,懂得如何去表达美、创造美,笔者认为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是:

()多读

1.多读是指对一篇文章要反复读、读多遍,熟读成诵。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这样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深刻领会到语言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音律美、意境美等,才能受到最直接、最强烈的感染、熏陶,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增强美感体验。

2.多读是指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其实这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唐彪在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由此可见,课本内的要读,课本外的也要读;语文学科的要读,横向的科目也要读。要让学生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用美的书籍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

   (二)多写

常言道:“学以致用”,学了不用等于零。而多写则是“学以致用”的最好表现方式。现实生活精彩纷呈,但很多学生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勤动笔,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及时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客观的审美标准去判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运用已学到的表现美的规律和方法去挖掘美、感受美、创造美。

以上是我学习了《美学与美育》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今后,我会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去,用美育的思想去擦亮学生的慧眼,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学生完美的人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