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尚美语文之名著导读》评课(谢丽)

《尚美语文之名著导读》评课(谢丽)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0日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三河口小学



《尚美语文之名著导读》评课

     今天下午听了周老师的一节名著导读课《尚美语文之著名导读》。 
            在评课阶段,我对这节课谈了这样几点认识: 
            一是面对名著阅读的困境迎难而上。名著导读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教师往往既要面对高深繁难、包罗万象的学习客体,又要面对理解力有限的幼稚的学习个体。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和谐对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而很多老师面对鸿篇巨制,会产生一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感和无力感。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从阅读规律看,要求学生必须克服名著篇幅长、难点多、时空距离感强等障碍。从教学规律上看,至少不能忽略亮点,即名著的内容与名著的语言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老师是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尝试。事实上,周老师的课,一开始即与学生一起展示了一个月来阅读的一些细节,比如,“人气王”的评比,小组研究活动的报告,尤其是周老师的一个令学生难忘的打气性质的话 “每天读3回,一个月也就读完了”,可见高老师和学生在这一个月中,是实实在在地读书。高老师一定是知道学生会有审美疲劳的。因而,她总是在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读书。我们知道名著阅读很重要,但我们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还不太高,学生“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学生对纸质书籍的兴趣不及电子书籍,对名著的兴趣不及对各种无厘头的书籍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的阅读还比较倾向快餐式、浅白化。课堂上,高老师设计的既不避讳网络时代名著阅读的特点,更加开放灵活,又注意实施中有节制,做一个“高明的牧羊人”。因而,高老师的这些举措,可资借鉴,让学生真正地走近名著,沉浸经典,善莫大焉。 
        二是,充分利用课内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李希贵先生的改革举措中,有一条“课内大阅读”,也就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课内更多地读书,说来也许是一种无奈,但我们总不能自我乐观地认为学生会在课外按照老师推荐的书去自觉读。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读也是一个事实,而且,名著的那种厚重远不及电子产品那样具有时尚感,也不及漫画书来得通俗易懂。高老师的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名著阅读在课内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课内分享阅读体验,进行主题辩论,开展研究活动,等等。比如,这一节课上,既然是在网络教室上课,那么,学生通过网络上查询,了解他人的一些解读,以帮助自己,完善自己的理解,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等等。这些都是阅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举措,目的是防止学生孤陋寡闻,或者是固执一端,或者人云亦云。高老师在这一节课中,面对有无限可能的经典篇目,从容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仅仅抓住了“《西游记》中的西游人”这一“切入口”,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小说文本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去探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是,效果评价兼顾眼前与长远。目前的评价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与考试接轨的题目检测,出一些试题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了——虽然我认为这是容易导致阅读变味的做法,但在目前的情形下,恐怕也只能这样。另一个则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融入了学生血液里,沉淀在学生心灵中的文化因子,必将持续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生命的底色。钱理群先生认为,“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即使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周老师的课上,不断地鼓励孩子在兼收并蓄的情况下,能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在分析《西游记》中的西游人时,学生的很多观点尽管还有些粗糙甚至浅陋,但我觉得弥足珍贵,都是学生在读的收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时常擦出思维的火花,甚至一个学生在论及猪八戒时,还顺便把高老师也扯进去了,这就让阅读与生活、情感自然衔接。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关于西游记中的某个形象的一些评价,我们的教材中其实已经归纳了,应付考试,也只需要稍微背诵一下便可应付。但是,高老师却发挥了课堂的作用给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印象深刻,融会贯通,贴近名著的精神境界,也让学生的阅读品质获得提升。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成了由一般性了解作品内容到品析作品的思想这一阅读能力的飞跃,并内化为自我的阅读经验的时候,教师的导读就功到自然成了。 
        四是,一点建议。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主要集中于故事的情节,这在阅读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特别是,这里的名著阅读并非自然阅读,而是相对理性的阅读,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回重温情节、品味形象是什么之外,还应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为什么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形象能让我们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这不是这几个形象本身带来的,而是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而,我们一方面要顾及到阅读的情志因素,一方面还要顾及到语文学习方面的因素,诸如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运用的技巧,篇章结构的布局等等。也就是名著导读的理想状态是,对名著语言的积累,对社会人生认识的积累,对情感思想的积累,对艺术技巧的积累,对阅读方法的积累,以及启发的获得,个人思考的快乐,阅读与实践的思维习惯的形成等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