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尚美教育
摘 要:尚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崇尚美、追求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永川区北山中学以体育与艺术教育为依托,诠释了尚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具体的培养方法和表现形式。 中国论文网http://{域名已经过期}/9/view-3375557.htm
关键词:体育教学;审美;尚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43-01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的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对形体美、姿态美、精神美和气质美都有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以美导真,开发智力;以美引善,培养意志;以美怡情,陶冶情操;以美练身,增进健美,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六个方面做出阐述,说明尚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阐述了在课堂中如何进行尚美教育。
一、加强尚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尚美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应全面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向成熟发展,可塑性很大,所以要懂得教育规律和美学知识,对他们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仪表和示范动作,都应表现出较高的文 化素质和美学素养,让学生从内心受到美的感染。其次,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共同欣赏和相互评价,使同学们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得以提高。另外,教师的动作美、造型美、组织艺术美等会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追求美,进而去理解、鉴别和体现美。使创造美的情感趋向稳定,持续和形成自觉的行动。
二、加强素质训练,使其体态健美
体形的姿态有遗传因素,但也不排除人在生长期的有意训练。通过走、跑、跳、投等专项训练,可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身体的柔韧性,肌肉的力量和发达程度,从而使其体态健美。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两个方面:1.较大负荷的素质练习(如跑、跳、投等)强健了学生的身体,对学生体态的美感和气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2.健美操是一项有氧体操,形式多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协调性和灵巧性,而且还可以活动关节,减少肌肉粘滞性和防止损伤,更重要的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们产生一种新颖和活力感。通过健美操的训练,不但使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两项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美的熏陶中增强了体魄。
三、加强队列训练,培养整体美和布局美
队列活动是体育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圆形、方形、螺旋形,进行蛇形走和“S”形走,这是让全体同学在体育课堂上集体创造美。这种美的感受,显示了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参与意识也有很大益处。当然,队列队形的美感不仅仅在于规范,而是人数多和整齐所产生出的强大气场形成对视角的冲击,队形的变换,角色的互换等。
四、在游戏活动中塑造美的心灵
体育和美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而游戏又是塑造心灵美的最好方式。体育课前我们通过“打龙尾”培养协调配合、互相帮助的好品 德;进行“绕旗接力”和“传球接力”,能培养孩子们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优良品质;“春种秋收”会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侦察兵”游戏,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的高尚情怀。这些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运动能力,而且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受到美的陶冶。
五、在艺术享受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整理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它是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不被学生重视。我们把单纯的揉腿、捶背改为 轻 松的舞蹈,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则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整理活动的作用,并使其接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学生对精神的修炼,对世界感知力、世界观的冲击,对形成正确人格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在课堂中修养艺术
众所周知,艺术能培养人的气质,修养人的身心,健美人的体型。艺术的修养不仅仅适用于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所有人都应该加强对艺术的感召。艺术的修养不是参加某种培训,也许不是某种技能,而是一种感受和心灵的体会。突然的灵感也可称为艺术。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很大,要单独抽出时间去参加所谓艺术的修炼和培训不太现实,但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在课堂中植入一些艺术元素,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不可估量。所谓教书先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仅仅是初步尝试,点滴收获。要真正做到把尚美教育贯穿于体育中,使两者完美结合,高度融合,尚需进一步探索实践。不容置疑的是,把尚美教育贯穿于体育之中,能确立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树立审美的理想,懂得爱美、维护美,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慕梧.体育美育[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小林信次.体育美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柳克奇.再论体育美学及其研究对象的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