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六月份理论学习材料(程凤娇)

六月份理论学习材料(程凤娇)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0日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三河口小学

 

下篇

 

涵养科学精神

 

【案例65】再说科学精神

 

【案例66】“怎么管”的第一步

 

【案例67】个案研究三要素

 

全面了解情况

 

【案例68】班有“怪”女

 

【案例69】他为什么会这样?

 

追问“为什么”

 

【案例70】一个攻击性的学生

 

【案例71】男生骚扰女生,女生不依不饶

 

提出假设

 

【案例72】捐钱要不要奖励

 

【案例73】学生对班级规定无所谓,该怎么办呢?

 

【案例74】学生不断犯错,事后马上诚恳认错,下次继续犯

 

反驳

 

【案例75】当课代表不敢领读时

 

【案例76】怎样让他改掉说脏话的习惯?

 

【案例77】“我捡到一元钱该怎么办?”

 

知己知彼

 

【案例78】学生的怪异举动

 

【案例79】如何控制纪律

 

【案例80】有一梦请大家解

 

应对疑难问题

 

【案例81】学生说我虚伪,学生说我偏向

 

【案例82】学生不让老师进教室

 

【案例83】学生投诉老师

 

【案例84】我当着学生的面撕毁自己的画作

 

【案例85】学生请老师买车票

 

【案例86】我和“忠义帮”周旋

 

【案例87】怎样回答一名早恋学生的指责?

 

提高专业水平

 

【案例88】新教师,怎样迅速提高专业能力

 

【案例89】教师不读书——教育的致命伤痛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使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老师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可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是主观地幻想单一的可能性。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这可能就是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思维状态。”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在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

 

做一个专业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