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语文之名著导读》评课
今天下午听了周主任的一节尚美语文课《名著导读》。听课之余,本人对这节课的教学略有所思:
本人认为,周老师是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尝试。课一开始,周老师即与学生一起展示了一个月来阅读的一些细节,比如,“人气王”的评比,小组研究活动的报告,尤其是周老师的一个令学生难忘的打气性质的话
“每天读3回,一个月也就读完了”,可见高老师和学生在这一个月中,是实实在在地读书。高老师一定是知道学生会有审美疲劳的。因而,她总是在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读书。我们知道名著阅读很重要,但我们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还不太高,学生“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学生对纸质书籍的兴趣不及电子书籍,对名著的兴趣不及对各种无厘头的书籍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学生的阅读还比较倾向快餐式、浅白化。课堂上,高老师设计的既不避讳网络时代名著阅读的特点,更加开放灵活,又注意实施中有节制,做一个“高明的牧羊人”。因而,高老师的这些举措,可资借鉴,让学生真正地走近名著,沉浸经典,善莫大焉。
一点建议: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主要集中于故事的情节,这在阅读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特别是,这里的名著阅读并非自然阅读,而是相对理性的阅读,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回重温情节、品味形象是什么之外,还应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比如,为什么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形象能让我们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这不是这几个形象本身带来的,而是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因而,我们一方面要顾及到阅读的情志因素,一方面还要顾及到语文学习方面的因素,诸如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运用的技巧,篇章结构的布局等等。也就是名著导读的理想状态是,对名著语言的积累,对社会人生认识的积累,对情感思想的积累,对艺术技巧的积累,对阅读方法的积累,以及启发的获得,个人思考的快乐,阅读与实践的思维习惯的形成等等。
综上所述,“名著导读”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教师往往既要面对高深繁难、包罗万象的学习客体,又要面对理解力有限的幼稚的学习个体。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和谐对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而很多老师面对鸿篇巨制,会产生一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感和无力感。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从阅读规律看,要求学生必须克服名著篇幅长、难点多、时空距离感强等障碍。从教学规律上看,至少不能忽略亮点,即名著的内容与名著的语言形式。所以,面对名著阅读有困难,应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