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尚美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便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职责的。那么如何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使语文课堂更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一种想读、乐读、爱读的冲动,是朗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好胜、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巧妙地创设有效情境,从而达到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表演朗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教学中,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选角色,自己分析,进行表演朗读,借助表演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朗读才能。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一个个富有童趣的故事,甚至是一个个形象逼真的动作,我们都可以将其搬上课堂,让他们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激励他们自主感悟课文的内容,这时教师要时刻捕捉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肯定,使他们在表演朗读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引起每位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兴趣。
二.取舍朗读内容,指导重点句段
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有时应该抓住课文中的重难点句段进行指导,力求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修辞贴切的句子;对话精彩、神态形象、心理细腻、内含丰富的段落。这些重点或难点是教师在课上应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内容。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如我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悟丑小鸭的“孤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有过孤单的时候吗?”等孩子们回答后,我继续引导:“你只离开妈妈一回,只受到小伙伴的一次不理睬就感到孤单,那丑小鸭却每天都承受着这样的孤单啊!”再如,感受丑小鸭在湖面“冻僵”时,我问学生“冻僵,那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啊?”这样一联想,学生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随之对丑小鸭身处逆境却依然勇敢面对,产生了敬佩之情。学生再读时,同情、敬佩之情便自然表露。
三.教师主导范读,点拨朗读方法
教师范读是语文课堂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片断,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章内在的情感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充分地表现出来,把学生引入到优美的语境中,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所顿悟,给学生在难读之处树立起朗读的榜样,让学生在自读比较中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从而悟出其朗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此外在朗读指导中如能“适时点拔”,从重点词句、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进行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对作者或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使学生能朗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四.学生自读反思,树立朗读信心
常在我们的课堂中看到:当学生思维“卡壳”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躁地打断,迫不及待地喊一名优生回答,或自己干脆把方法与答案讲出来。在教师缺少的耐心等待中,学生被剥夺了思考、训练的机会。可见适时的等待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师的耐心而适时的等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的空间,只有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才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来。
在朗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要留足学生自己读书、自我反思、自我品味的时间,当学生不知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和语调时,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想一想,再读一读。如果这样,朗读的天空一定会绚丽多彩,学生的朗读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朗读意境,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喜欢上朗读,也一定能学会朗读。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书声琅琅,就会奏起朗读的乐章!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