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数字与信息》评课

《数字与信息》评课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6日   点击:   来源:三河口小学   录入者:三河口小学

         听了《数字与信息》朱老师的课。我发现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前知晓,提前参与。因为要在第二天的课上向小组内成员或者老师汇报自己收集的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并且这种客观也逼迫他们必须带着思考去预习。这样的提前介入,使学生让思考的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以拓展,在课堂上交流的话题变多、思维的碰撞变多,发言时切入主题的能力增强。

2.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即是质疑的外在表现。朱老师在课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身份证号码得是18位?”“怎样通过数字信息辨别身份?。。。。。。尽管有些是有意义提问、有些是无意义提问,有些问题挖的深、有些浅,但相信,长期下来,学生的质疑意识必会增强,质疑能力必会得到提高,质疑习惯必会渐渐形成。一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年龄所致,学生预习达到的知识理解度,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鹦鹉学舌、表面模仿层面。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朱老师通过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作为交流的话题,通过这个环节,对知识进行梳理,会弥补学生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断层,接续学生的思维脉络,使之条理的重塑在学生脑海,并且让数字背后的数学意义认识更加深刻。

4.了解了数字背后的信息,就是为了应用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朱老

师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合适的问题情境:帮饭店编房号、破案等。这个环节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反思和巩固。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好地对生活性数学性进行了融合。学生学得有趣又学得深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