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九月理论学习(张瑜)

九月理论学习(张瑜)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瑜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我的人生主题——激情与思想

一、自立

(一)一个朴素的愿望

(二)一封勇敢的“书信”

(三)一次特别的公开课

(四)一种幸福的积淀

二、自觉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三情共振”

(二)追求教学艺术的“三种审美”

(三)尝试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四)探索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

三、自省

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

一、“二个超越”的实践经验

(一)学好教材 超越教材

 

主题教学应该是一个上位概念,所选文本的中心都是服务这一概念的,这些文本中可能有些需要重点讲读而有些只需要简略提及,其实就是通过突出重点并加以补充充实,从而使这一主题更加鲜明。例如讲《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把该课作为重点讲读,凸显“亲人”主题,《我的老师》作为补充阅读,使亲人的含义更加丰满。主题教学在选定主题的前提下,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其实是对教材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比一课一课单独来讲效果更好,而且能够为语文教学留出更广阔的时间空间。因为主题教学形式通常能在较少的课时内解决原本更多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对课堂有限时间的浪费,凸显了主题,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与提高。

下面分条总结一下我所感受到的主题教学的特点,当然只限于是窦老师所执教的课堂。

第一,从主题教学本身特点来看,窦老师的课堂的确体现了密度高,容量大的特点。这从课堂开始的导入至对主题的阐释,以及最后趁热打铁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都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在《,再见了,亲人》导入时,老师先从“亲”字入手,让学生谈身边亲人又谈到“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等,似乎导入的过程过于繁长。在《游园不值》导入时,也运用了多首古诗,认识了诗歌吟诵时的平仄要求,从“不遇”诗讲到了《游园不值》,从导课上看,它所负载的内容就很多。当然因为这是主题教学,而不是孤立讲某篇课文,这样的导入可能更题凸显,是主题教学的需要,但是导入毕竟是导课,真正的主题还在后面。所以这种大容量的导入形式是不是能起到凸显主题的作用,在设计方面还需多加考虑,否则只是导,而持持不入,是否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这也是有待思考的。

在对主题的层层深入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窦老师会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启发引导,在启发引导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在下一条中着重介绍,当然在这一部分,作为课堂主题,必须具有大容量,高密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因为主题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此。在这一部分多个文本同时引用,一起服务于主题,同时在课堂结束老师还要根据主题趁热打铁为学生推荐书目,这也是主题教学大容量的一个表现。但似乎正是因为主题教学的实施才为学生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书目以此深化主题。

第二,从主题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法来看,有几处还是比较明显的。

1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无论是在《葡萄沟》、《再见了,亲人》还是在《游园不值》中,窦老师都创设了情境,实施角色扮演,并且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快融入情境,真实体验,感受,在体验感受中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丰富想象,效果很好。例如在《游园不值》中,创设了与红杏对话,与园主人对话的情境,孩子们的回答可谓可喜可叹,这对想象加创造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2、注重朗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朗诵中,深刻体验感受,加深理解。其实这一点和第一点目标都是一致的,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例如《亲人》对最后三段主题揭示的朗读,在《游园不值》中对平仄抑扬顿挫的讲究,窦老师的朗读能力和技巧可谓是一流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语感的熏染对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是非常有好处的。

3、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文本,例如关键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在《游园不值》中就抓住了“怜” “扣” “满” “关” “一”等关键词,在《葡萄沟》讲解中,一直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个关键句。比较方法在《游园不值》中尤为突出,例如引导学生推敲“敲、扣” “关、进” “一、十”等字的使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该诗。其实主题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比较教学,主题教学下永远不只是一个文本。

4、主题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尤为明显,极好的体现了“对话”一词。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有调动对话的能力,此时的对话已不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机械的提问与回答了,而是教师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一种最真诚的对话,最恰当的引导。窦老师的课堂激情是不断的,窦老师正是凭借这种激情把学生最活跃最积极地情感调动起来,实现了师生交流的完美结合。而且师生的对话时优美的,诗意的,也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5、此外,需要提一点的是,教学过程一直在不断服务主题,而不是对课文条分缕析式的精细解读,更多的是多主题出发,从整体出发,例如在讲《再见了,亲人》时,对课文的叙述性内容,老师采用让学生自读复述式,在复述中填补文本内容,使内容完整,更多的时间用于对主题“亲人”的感悟深入,例如采用朗读,角分扮演等,这也是主题教学的一个特点吧。

6、窦老师的课堂使得各种因素同时引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在窦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窦老师经常会以优美的歌声开始新课,又在歌声中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例如对《游园不值》的导入就采用了师生共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形式,对《晏子使楚》一文,教师深情改唱《三国演义》片尾曲结束该课的教学。多种因素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感悟。

第三,窦老师的课堂,学生们对知识的学习消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强迫性的,灌输式的。学生们认知水平、感情体悟是在教室的指导下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窦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一文时,先从文字上入手,使学生深入了解该诗的含义;继而从文学角度来讲,推敲字词的用法,使学生真正进入诗境,融入其中;最后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使学生理解遇与不遇之间的思辨。整个的过程是个动态生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感悟随着课的进行而一步步得以提高。

主题教学在授课过程的几个特点先讲到此处,这是我发现的几个明显之处。当然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带给我们的还不只是这些,窦老师对整个课堂的调控,教学设计的处理最根本的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不管在一堂课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这些都只是辅助手段,都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一堂课中的这种外在形式过多,甚至凌驾于文本之上,那么这堂课就是华而不实的。窦老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来源于她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最大资本。

此外,窦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和敬业也是我所敬佩的,这几乎是窦老师主题教学取得成效的源泉的动力。正是这种热爱和信仰使得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真正把学生视作自己平等的生命个体,想方设法为这些生命个体提供帮助和服务。窦老师的课为什么讲得精彩,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位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所下的功夫,为备好一节课,窦老师要看多少相关内容的材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新教师以及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学生学习!教学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可她还在不断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应每一位学生!

当然,对主题教学的实施我还有几处疑惑。一是主题教学容量之大的问题,在前面谈导语问题时我也曾谈到过,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课堂要引入的东西太多,例如《游园不值》仅一首诗,却引入了七八首诗之多,这种大容量的课堂并不是在任何课堂中都能实施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有一定得文学底蕴的表达能力,才能使这种大容量的教授模式得以流畅的进行。而且学生是否能在轻松愉悦中接受这么多信息而没有增加压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也应注意这一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