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十月理论学习(张瑜)

十月理论学习(张瑜)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瑜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成长的故事

一、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二、我选择了小学

三、似风中瘦竹

四、天高任鸟飞

五、近水楼台先得月

六、暖融融的厚爱

七、喜从天降

八、诗情画意没有穷尽

我心中的儿童教育

一、从“弊端”中提出问题

二、“意境说”让我豁然开朗

三、美是教育的磁石

四、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

五、反思产生顿悟

 穿越李老师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深深地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老师精深的学术造诣,还能感受到李老师丰富的人性和宽广的胸怀。她为了身边年轻人的茁壮成长,为了开辟教育的美好明天,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她一手创办的情境教育研究所里,走出了一个个同样激情洋溢、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他们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教育改革的行列,播种着情境教育的希望,收获着情境教育的快乐。

在黑格尔的《美学》中,他指出:“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这种教育中的“美”:情感是内容、意蕴,而课堂就是表现这些的外在形式,通过课堂让学生心中情感的种子萌芽、成长。情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他们彼此的距离感就缩短很多,教育教学也变得简单很多,但是牵引这些的“情”该如何被激发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为这,李老师苦苦探索了18年,18年的时间成就了今天的“情境教育”。同时,李老师这句话显然告诉我们,在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情就是一根线,穿起了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不禁想起小学的一堂作文课,老师想让我们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可是整日被禁锢在课堂的我们所见所闻有限,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于是,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就带着我们去了附近的一个公园。在公园里,我们三五结伴到处走着、跑着,累了就坐在草地上说说话,大家玩得很开兴。偶尔老师会把大家聚到一起观察某个植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看两眼。回到学校后,我们把在公园看到的有关秋天的信息写下来。因为有了亲身经历,所以这次作文我写得得心应手。这个例子再结合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我就倍感其中的内涵丰富。情感让李老师迈出了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我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明晰——按李老师思想的发展轨迹来写的,置身其中仿佛看到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是如何从萌芽到茁壮成长,最后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李老师提出,情感教育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她通过富有美感的艺术的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实验后,事实无可辩驳地表明,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美”优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感。她将其过程进一步概括为“激起探究——引起满足——产生乐趣——形成内发性动机”,这样的理论就为教学提供了方法与依据。我们现在需要思考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用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形式,还有儿童的认知又是怎样的。“激起探究”这简短的几个字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思考,其他的也同样如此,经过不断地思考从而越来越明晰情境教育的真正本质或者真正内涵。

这篇文章很吸引我眼球的还有一处就是:李老师在情景课程网络构建中提出“野外课程”。她认为儿童是大自然的骄子,而大自然也是儿童学习中无可替代的资源。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就将学生整日的关闭在学校中,农村的孩子还好一点,可以在田野中奔跑,而城市的孩子们只有每日面对课本、补习班,没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我们的一位任课老师曾担任过某所小学的校长,他有一次很大胆地带着一至六年级的十几个学生一起去北京游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尽兴,回去的路上个个兴致盎然。而车上的另外一个小朋友是由父母带去的,一路上嘟着小嘴,很不高兴,家长责备孩子太烦人了。其实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硬要像种盆栽一样将他们圈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我觉得我的读书时光还是挺有趣的,在小学时老师会组织很多活动、初中时去过江阴的华西村、高中时去过宜兴,这些都是枯燥的读书生活的一丝光彩。所以,学校、老师都应该积极考虑到“野外课程”的开发,不能畏首畏尾,“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应该让他们多去亲近大自然,就像小学课本上说的那样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由于才疏学浅,对李老师文章中的很多理论还是不甚理解,然而我在其中体会到了一个教师对孩子的真挚的喜爱和关切之情。“情境教育”这座瑰丽的殿堂中有太多值得我们仰望、学习的东西,情感这块敲门砖我们得时刻紧握手中,准备随时打开这座美丽的城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