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十月份理论学习材料(程凤娇)

十月份理论学习材料(程凤娇)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程凤娇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需要有一种细腻的审美情感。孙双金老师恰恰就具备这样的情感。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鲜明的特色:“情”和“智”。他的“情智语文”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般的享受。

孙双金老师能把他的语文课上好,离不开他个人的魅力、丰富的教学手段和他独特而优美的教学艺术。因此,孙双金老师的语文课在小学语文界颇具影响。在这本书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孙老师的课堂,一窥语文教学的奥秘。

序一  为了美丽的梦想

序二  我眼中的双金

序三  寻梦

课内语文:立根原在课文中

  品一道文化的美餐

  ——《推敲》课堂实录

  [品悟]追问语文教学

  ——《推敲》教学后的现场讲座

  一曲苦难的赞歌

  ——《二泉映月》课堂实录

【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断为让自己的语文课成为一堂好课而努力着。“什么样的课堂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读完此文后,我对于这些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感受与收获:

    一、好课的标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孙双金老师将好课的标准用了16个字做了高度的概括,这16个字简约而不简单。孙双金老师认为一堂课如果能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那就达到了一节好课的标准。

    语文课离不开“读”。要做到书声琅琅,就要读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的读,通过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这是学生要读出的第一个层次,是后面两个层次的基础。课堂上的初读课文环节,体现的就是这个层次的“读”。二是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回想我的语文课堂,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我更侧重于教师的讲解。这样忽视了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不仅仅可以不断加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感,阅读的能力也能够不断地提升。三是欣赏性的读。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能够把课文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议论纷纷”也是孙双金老师的好课标准之一。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之中。对于“怎样的议论才是好的议论?”孙双金老师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语训练也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语文课能够知道怎样正确地表达、如何有感情地表达。而孙双金老师通过让学生“议论纷纷”,让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堂好课还要达到“高潮迭起”。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都能进入到非常活跃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教学的艺术,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课堂,带入到文本之中,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才会进入到非常活跃的理想状态。

一堂好课还要有“写写练练”。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通过当堂练习不断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二、好课观: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堂课好不好,最佳评判者应该是课堂上的学生。因此,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直观地评价了一堂课的好坏。如果一堂课,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相信那一堂课一定是一堂好的课。学生已经通过他们的表现给了那节课最高的评价。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是我在课堂上容易忽视的地方。面对一节语文课,我往往关注的是“这节课我该教什么?”、“我该怎么去教?”的问题,但是却容易忽视了“学生能从我的课堂上学什么?”“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孙双金老师的好课观让我对于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今后在课堂上,我依旧会关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但是我更会关注“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将情与智融合、共生,在情智的共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读完《孙双金的情智课堂》,让我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后我也会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向“一堂好课”靠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