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11月理论学习材料

11月理论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6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查文兰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老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精选读物,让学生享受经典阅读的快乐。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相关的书籍,让每个学生愿读、乐读、善读。

(2)推荐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3)推荐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从生活的角度讲,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包括安全防范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读物,包括家乡的地域文化、人文资源等等。

 (4)推荐与文本关联的读物。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课文是选自或节选自某作品集,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有的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该作者的整个作品。比如,在教学《江姐》之后,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红岩》,在教学《少年闰土》后,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鲁迅的《故乡》……

2、读法指导,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学会阅读。

 (1)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

 (2)教给学生“记”的方法。“作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些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三是创作性笔记。即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如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

 我想,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都拥有一把通往阅读殿堂的金钥匙,在经典阅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