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就语文学科而言,尚美的灵动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目标美——灵动的课堂是目标多维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追求尚美性:应该立足于三个维度(五个层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不能仅仅着眼于书后的几道练习题;要全面审视教材,发掘其中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诸方面的训练,挖掘美育因素,要做到高屋建瓴地运用教材来发展学生的素质,将享受语文学习作为学习目标之一。
二、内容美——灵动的课堂是享受美的课堂。
(一)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写景的文艺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挖掘,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体味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
语文教材上所选文章都是较为经典的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占绝大的比例,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白鹭的形态美、意境美,聂荣臻将军的人格美,《生命桥》中的动物的自我牺牲的精神美
(三)挖掘课文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的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正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道“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语文课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
(四)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园林、建筑等题材的作品,写得极富魅力。在课堂中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从一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创造美的理解。
(五)探寻课文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就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从某种审美观点出发,采取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家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副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反思:尚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追求,更是理想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尚美教育”为支点,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努力构建尚美、灵动的课堂。什么是尚美的灵动课堂?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是充满美的享受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