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评价标准的量化只是外表的显性手段,关键在于我们还必须十分关注教学流程中的教与学的质性体现,在定量的同时,重视定性。新课程标准更注重语文学科的自在特质,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因此须从人本身的需求、心理、情感等方面动态地去考虑,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课堂环境是否和谐、民主。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基本前提。赞可夫说过: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上课堂,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唯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消除心理压力,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精神振奋,创造力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要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关键在于老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应保持和学生在人格、情感、心理上的平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卢梭说: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
2、思维训练是否有梯度与层次感。
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有思维空白的缺陷,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二是老师的提问学生答后不注重引导或不作恰当的评价,容易形成学生思考的麻木。叶圣陶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即入更深。”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3、教学设计是否体现语文特质,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展性。
语文课堂在操作中应有运用朗读、讨论、自由表述等常见方法,离开了这些方法,课堂往往难以支撑。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讨论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不应成为老师单极表现的舞台,更不应成为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学生应有自动表述的权利和机会。要鼓励学生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如此才能真正地激发兴趣。
4、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的融通与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情感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自身的情感、审美情趣,观念与行为不自然地都会在课堂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同时作为教育者,他的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又使他不断地调控自己,因此师生情感上的融合又更易出色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而造成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
5、是否注重学生回答的个性化,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语文课堂要让其焕发出活力,有生气,就需要我们教师放弃“标准化”的统治思想,如对任何内容都“五花大绑”,循规蹈矩,这本身就违背了人文科学极具模糊性的特点,一味地追求自然科学的精确,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体现,不要过多地注重结果,而应关注其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多地取决于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语文教师要敢于对教材、教参作创造性的取舍与补充,这样才能有鲜活的水出现,课堂才有生气。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客观的课堂评价,在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评价,其地位越来越高,教师的评价能体现师爱,体现道德情感,体现科学精神,更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课堂评价的标准还有很多,上文仅是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必须显现的几个基本特征作的一些粗浅的评论。课堂永远是我们教师发挥心智的主战场,保持她的活力,焕发她的光彩,还需要大家去探索,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