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开展“童话育美”的研究>>研究过程>>九月份理论学习(王丽琴)

九月份理论学习(王丽琴)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2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丽琴

“农村小学开展‘童话育美’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理论学习记载表

学习主题

如何带领儿童阅读与讨论“童话

姓    名

王丽琴

学习时间

2016.9

内容摘要

 

低段的重心放在“讲述”

童话是要用来讲的,尤其那些古典童话、民间童话,它们很多脱胎于“神话”,接近口头文学,让孩子讲述意义非凡。我们的孩子很少讲故事了,教材中故事本来就很少,偶尔出现了,我们也总是引导孩子拿腔拿调地读、记,就是不讲,就是不说。说故事的时候,需要注入情感,需要有随性的发挥,需要自然,但我们的孩子已经不太会了,因为不会,就更需要,而且迫切。所以,让孩子讲述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时候,讲故事,哪怕只讲,也是可以悄然体验到很多东西的,童话中那种原始的智慧、朴素的情感、瑰丽的想象。

不“分析”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78岁的儿童无法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局部去分析一个童话,他们把握故事,依靠的是直觉。用好友张学青的话说:“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形象就是大大的成功──形象的力量在于对未来的潜在理解──形象有一种天然“觉醒”的能力,学生可以在长长的岁月里慢慢体会,而“解释”往往会削弱它的力量。”

当然和一二年级在课堂上共读怎样的童话,讲怎样的童话还是很有讲究的。

 和78岁的孩子最好共读、讲述怎样的童话呢?最好是那些故事感很强的具有古老历史的“民间童话”,只要一听到“从前”或者“很久很久以前”,孩子们就知道有精彩的故事开始了,他们自然而然就有讲下去的的欲望。我在《一支会写话的笔》一书中看过国外的一个教学案例,老师说有些词语会带出词语的,于是她在黑板上写“很久”,孩子们自然接着说“很久很久以前”,于是一个故事很自然地被一步步带出来。

78岁的孩子最好共读、讲述怎样的童话呢?最好选择那些结局光明美好的童话,小红帽最终战胜了大灰狼,灰姑娘最终嫁给了王子,阿里巴巴最终战胜了四十大盗……小时候经常听童话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话──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我以及其他家长的经验中,主人公的困境或不满如果没有得到解决,

78岁的孩子就无法得到充实感和满足感,他们是难以接受甚至不堪忍受灰暗失败的结局的。 和78岁的孩子最好共读、讲述怎样的童话呢?最好选择那些情节简明一点的童话,例如那种带有数字“3”的反复结构的童话,灰姑娘先后三次参加王子的婚礼;女巫先后三次引诱白雪公主,主人公要回答三个问题,英雄要经历三次考验,农夫要生三个儿子……这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我们在孩子讲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提醒孩子相同或相近的情节在不同的地方再来一次,当然反复也不是一种完全的重复,每次反复都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包含着递进。

心得体会

 

 

我一直相信一种说法,儿童的成长实际上“复演”着人类的进化。千万年前,人类在童年时代,面对日月星辰、天光云影困惑不解,于是我们的祖先用神话来解释。相对应地,每一个孩子也天然地向往着神话、童话。有些二三年级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对童话不屑一顾,觉得太“小儿科”了,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大部分时候,“听童话”和“读童话”是不需要“分析”交流的,读童话、听童话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或者很自然的亲子交流。晚饭后听爷爷奶奶讲,听过就听过了,睡觉前自己捧着书看,看过就看过了,尽管没有“聊”,但是公主、王子、大灰狼和狐狸,巫婆和魔王……都记在心里了,梅子涵说“种植童话”,童话是需要慢慢地在数量中种植的。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应该成为屋檐下能讲故事的爸爸妈妈,每一个老师都应努力成为《特别的女生撒哈拉》中那个故事多得能撑死一头猪的老师。 但是,童话一旦进入课堂,进入到读书会体系来,我们还是应该做出一点“教学”意义上的努力。童话究竟该怎么聊?按年龄段来论述。孩子的年龄也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我们在教育中最应该重视的要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