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创意是美术的本质,是美术课真正的价值所在,有了这一点,美术课程及其教学就有了自己的立足点,并提升到一定的层次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略这一点,而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美术课堂上创意思维教学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从而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锻炼,对图像进行处理、组织或变化,进而创作作品。也就是说,先有想法,再用画笔表现出来。创意思维能够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培养和训练创意思维具体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第一,训练前充分准备。学生应具有初步的绘画技法,以便利用绘画的形式实现创意;注意突破惯性思维束缚和常规想法,打消对绘画的种种顾忌,尝试改变原有思维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与启发下进行多种创意思维训练,独立思考,摆脱固有的思维习惯,如尝试变换角度思考,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与表达(如纵横向思考);尽力鼓励学生放松情绪,提示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胡思乱想”,这样学生可想到富于情感的、动态的感性画面;强调理性逻辑的有序性,让学生向规律性、机械性的理性之美靠近。 第二,积极创造产生创意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提醒学生接受外界的良性暗示,并给予自我积极的暗示,调动丰富的情感与联想,带着信念进行简洁、正面的思考;营造幽默氛围,让学生面带微笑积极地进行有意义的“胡思乱想”;还可以让学生从梦境中顿悟。梦其实是一种形象思维,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梦下达指令的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创意。拥有快乐的心灵是产生创意思维的极好条件,主体处在一种自在、舒服的心理状态下,更容易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与抒发真挚的情感,思想也更为主动、活跃。另外,学生可以尝试在创作中摆脱忧虑与烦恼,学会与自己的画面交谈,这样既可以进行创作,又可以达到调整心态、保持好的心情、积极主动地生活和学习的目的。学生可以进入冥想境界,让心灵远足,在内心“放电影”;学生可以边想边在纸上随意画草图,然后加以修饰或添加细节完成创意构思;也可以在一些运动状态下,如潜泳中,或采用成果激励,催生创意。 第三,创意思维的过程如下: 其一,准备相应的画笔、颜料、工具、材料;其二,以不寻常的眼睛观察与感受;其三,用画笔在纸张上思考与酝酿,形式不限,可以平面化、装饰化,甚至符号化;其四,开窍顿悟,获得主题(积极上进、青春健康、真善美),发散联想、想象,丰富画面,装饰美化;其五,修正与再创造,调整完善与定稿。 美术课的创意思维训练有哪些切入点?实践方面的要求有哪些?理论上的要求有哪些?创意思维有什么样的特点、样式、方法? 其一,准备阶段:在欣赏中学习借鉴,在实践中训练培养(临摹、小创作)。这一阶段教师的诱导、启发很关键,教师应给学生充足时间、空间。其二,练习积累阶段:每天坚持创作日记画、涂鸦、随手画的习惯等。 专业美术课创意思维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绘画创作:表达、塑造、安排、选择(形象、情节、形式)—进行创意思维训练:运用发散、联想、想象进行形象思维— 调整完成创作;其二,手工设计:画稿(形象、情节、形式)—选择材料—制作。 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实现对创意思维的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相关理论要求:破除枷锁、拓展视角、激发潜能;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意思维的技术与技巧。实践过程中运用的创意思维技巧如下:发散:该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学生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要求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范围,发现事物更多的属性。例如,对于一只鞋子,它可以是一只普通的鞋子,可以是小老鼠的家,可以是灰姑娘的水晶鞋,可以是童话中那只猫的魔法靴,可以是一只会说话的小拖鞋,等等。想象:由一个已知图形,竭力尽可能多地举出与其相似的事物。如,由螺旋线可以想到盘香、发条、圆形电炉盘、盘着的蛇、女人的发髻、指纹、卷尺、草帽、水漩涡等。幻想:更为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想象,如精灵世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等。灵感:相信直觉,抓住一闪而过的想法和念头。互动:集体讨论激发人的热情,在自由发言中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以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其他的创意方法:把几个形象或叠加或组合,如龙;对图像进行压缩、变小,如拇指姑娘;将图像变大,如巨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创意思维产生的条件,每个人至少掌握二、三种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 第四,具体训练与实现创意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其一,固定主题,变换材料、形式、技法(漆画、剪纸、纸浮雕画、纤维作品或者壁挂、泥塑等);其二,一个主题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如装饰画、儿童画、纸浮雕画。 教师要让创意思维训练产生的想法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样想的意义所在。无论是胡思乱想、空想还是幻想,都应具有艺术价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