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课程建设>>教学常规>>分层英语教学, 促进教育公平

分层英语教学, 促进教育公平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2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分层英语教学, 促进教育公平

武进区三河口小学 邵美玲

摘要: 在我国义务教育法已实施多年,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很久的今天, 由于种种原因,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里不公平现象却是愈演愈烈,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里体现教育的公平? 本文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个体差异  素质教育 分层英语教学

 引言:在我国当今的教育界存在着不均衡和不公平的现象,这是大家早已耳闻的,当今教育界所存在着的不均衡和不公平, 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机会, 而且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但事实上,很多事情往往自己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以后,才会印象特别深刻。

理论背景:

1.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获得全面发展,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持久、稳定的发展。但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其智力发展、认知方式和选用的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从而取得不一样的结果。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那么如何在每一节课中以及每天的日常教学中落实这些要求,避免差距进一步加大呢?

3.其他理论支持。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理论以及当代多种先进教学思想包括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都为实行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出了更为有效的方法性指导。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现实背景:

 1.自身经历的启发。2006, 我毕业来到一间中心小学。这虽然是一间实验小学的分校,但老师们都很友好,所以初来乍到,也没有什么不习惯。但令我感到最痛苦的就是因为学生的外语水平、学习习惯差异太大,因此日常的教学异常辛苦。这是因为学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在教学中用传统方法实在往往很难兼顾,往往照顾了优秀生,后进生又听不懂;顾及了后进生,优秀生又吃不饱。

2.国内的现实。现在我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尽管在全国范围许多地方早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但现在很多地方人们思考和关注的不仅仅是能否读书,还有能否读好书,也就是能否享受优质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国内很多大城市里,外来工或者是无当地户口的人的子弟就不能入读城区的学校。又例如:根据国内一位知名教授做的调查,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内,经济发达的广州及深圳和欠发达的揭阳及请远等地优质学校数量的对比是9:1。还有:在我国中小学校的班级里,五六十人是常事,更有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可是我们很多的学校里和班级里在日常的教学里经常进行的却是一刀切的教学:统一的授课,统一的提问,统一的要求,统一的作业。因此,自然导致即使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里,优等生以及学习困难生往往吸引了老师的大部分注意和大部分的资源,中等生却往往被忽略了。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要求的。

正文: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班内英语分层教学实验。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分层教学。

一、英语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将学生分层分组。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态度习惯、个性特点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把他们分成不同的ABC三个层次,A为优,B为中,C为后进,再分别归入各学习小组,并让他们自己选好小组长。遵循均衡、自愿、流动的原则,各小组大体相等。例如各组都应有一定数量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应大体相等;学生以自愿为主,适当调整。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就是说,这样均衡配置的好处首先在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并据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帮助。一种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学期内变动两次,及时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保证小组学习的展开。实践证明,这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随着小组活动的展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将十分频繁,这对于我们这些班级相对较多,个别辅导的时间短的老师来说,等于多了很多个小助手,十分难能可贵。

(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出了有效的方法性指导。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授3B Unit7 Where? 一课的单词时,我是这样做的:C层学生要求每个学生要能认读和背诵C部分的3个四会单词,B层要求不仅是C部分单词,而且要背诵B部分的单词,A层则要背诵单词并能造句。我提出这三个层次的要求后,先做了示范,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来说,结果各层的学生都能接受,效果相当不错。

(三)分层次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每次上新课之前,我都会按照新课的要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这十分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主要包括预习生词,预习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背景知识,准备口语内容等。对于A层,要求全部做到,B层要做到前两到三项,C层则只是前一、二项。这样的预习让学生有备而上课,不再感到预习是空洞或者是困难的了。

(四)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例如我在教Unit7 Where?C部分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用 “Where”来提问的,例如Where 's my pencilbox? It's on the bed/in the study.这对学生熟悉“Where”的回答当然有好处,但是in on 这两个词的意思经常会使学生搞混,从而回答错误,并在听力、选择与写作时出错。因此我有意识的首先用一个“Odd word out”游戏让学生区分这两个词的读音。操作时,第一步我先在全班示范,接着让两个A层学生和我一起做。然后又让一个A层学生和一个B层学生一起做,最后让他们在小组中ABC层学生一起进行分辨。最后分辨两个词的读音与用法。

  (五)分层次布置作业,切实提高学生成绩。比如学习了3B Unit 8的课文和单词以后,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A层学生要求记熟单词和句型,并用别的单词和本课句型另造四句话;B层要求记熟单词并用本课的单词和本课句型造四句话;C层学生只要求抄记本课的单词就可以了,然后第二天我除了批改作业外,还会用提问、听写、背诵等方式进行检查,看看他们真正的完成情况,不过关的及时进行谈话,能完成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的大力表扬。

(六)分层进行评价,树立学生英语教学信心。我决心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体系,在坚持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同时采取动态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例如我班新转来一个插班生杨某某,几次测验都不及格,分别是5o多,40多,而且他做事速度又极慢,往往作业都很难完成。我真的为此感到很头痛。后来我发现他数学能考八十多分,语文也能及格,这说明他并非是智力上有差距,之后又经过和他谈话深入了解,我知道了他是由于三年级英语基本上没及格过,基础没打好,因此心理上有阴影,再加上学习不够自觉,做事拖拉,怕吃苦,比较懒惰,才造成英语成绩上和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看到这一点,一方面我布置成绩较好的学习小组的成员及时的对他进行帮教,另一方面我在课堂、班级工作等各方面都多给他锻炼的机会,抓住他的一点点进步就大力表扬,让他的自信心一点点的重新树立起来。在一次单元测验前,我对他说:你别着急,老师知道要让你一下子考六七十分不容易,这样吧,只要你能认真去做,争取比侯某某(两人成绩都很不理想)高分,老师就发一张表扬卡给你,怎么样?他一下把惴惴不安的脑袋抬了起来,脸上闪现了光芒,好,没问题!果然,他那次测验虽然没及格,但确实比陈某某高了近十分,我也信守诺言,在全班大大的表扬了他的进步,并奖给他一张激励卡。之后,虽然有点吃力,但他一直在很努力的学,成绩也一点点的在进步,上学期期末考还得了八十五分,全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二、英语分层教学要坚持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教学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二)主导性原则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三)保底性原则

这是保证实验能获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的根本。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学习后进的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四)动态性原则

面对学生的差异,在以前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分层递进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能比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一个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分层中给学生贴标签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中,切忌以静止观点看学生,既要看到差异,也要同时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过程。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体现在组织分层、目标分层、合作学习、信息反馈、练习分层、评价过程等方面。特别是在实施分层教学后,应及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动态的评论。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常采用分层而不定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认定恰当的分层目标。

(五)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既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又要挖掘同一学生个体不同层面的潜质:既要面向学生全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坚持对每名学生全方位培养,切忌顾此失彼。

三、总结

总之,教育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普通英语教师,我将竭尽所能,通过适当的做法在可能的范围内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的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林碧贤:《浅谈英语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200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