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低年级绘本读写绘的实践研究>>理论导航>>二月份理论学习(张瑜)

二月份理论学习(张瑜)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瑜

低年级绘本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理论学习记载表

学习主题

走进魔法森林

姓    名

张瑜

学习时间

2019.2

内容摘要

格林童话,是世界上许多家庭的必备图书。

2000年前后,出现了一股抹杀格林童话的逆流,所谓的“成人版格林童话”开始在各大中文网站上流传。

格林童话没有成人版,但确实有不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初版。它不断被改写、不断被修饰,一版又一版,经历了一个从聆听的民间童话向阅读的民间童话逐渐过渡的改写过程。随着格林兄弟儿童观的逐渐变化,格林童话作为教育之书的倾向也越发明显。

本文采用文献学及版本学研究的方法,逐一比照格林童话的各个版本,发现其中的差异。 结论:最终版《格林童话集》才是儿童文学,格林童话是在格林兄弟确立了现代儿童观之后的产物。

本书是彭懿研究格林童话的理论著作,偏理论,内容提纲如下:

一、格林童话,是世界上许多家庭的必备图书。

二、2000年前后,出现了一股抹杀格林童话的逆流,所谓的“成人版格林童话”开始在各大中文网站上流传。

三、格林童话没有成人版,但确实有不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初版。它不断被改写、不断被修饰,一版又一版,经历了一个从聆听的民间童话向阅读的民间童话逐渐过渡的改写过程。四、本文采用文献学及版本学研究的方法,逐一比照格林童话的各个版本,发现其中的差异。

心得体会

格林童话的来源:口述故事(早期);书面材料整理。 口述者中相当一部分是中产阶级女性。所以格林童话中女性故事多。此外,由于这些女性并非一般的劳动阶层,普遍有阅读能力,她们口述的故事,很多并非源自德意志民间故事,而是源自法国的故事,改头换面加入了德国成分。 格林童话的演变: 故事变长,文学性变长,自觉进行了内容裁剪,以符合中产阶级审美和意识形态需求。考虑到了阅读给孩子听的成人以及听故事的孩子的双向需要。比如白雪公主以及Hansel and Gretel初版中,迫害孩子的不是继母而是亲生母亲。不适合晚上由母亲阅读给孩子,所以改为继母。

结论: 初版是民间传说,最终版是儿童文学。

质疑: 该如何定义格林童话中的作者对民间文学的改写?格林童话是否是创作童话? 作者认为格林童话是介于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之间的第三种童话文体:“基于口头来源的一种有限度的文学创作。”

格林童话的主要叙事特征: 1. 公式化开头 once upon a time 2. 公式化结尾 happy ever after 3. 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不确定性 4. 重复 (符合儿童认知:熟能生巧;再发现;模仿) 5. 数字3 6. 最先部优先和最后部优先 7. 孤立状态(森林,白雪公主,黑暗的舞台,只有白雪公主一个人被追光灯照亮) 8. 单线叙述(很少倒叙与插叙,呵呵,为后现代改写留下了巨大空间) 9. 极端与对比(flat character and stereotypes) 10. 不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主人公们是行动派,莴苣公主看到了王子就把长发垂下塔楼。人是纸片,不会体会到肉体或者精神的疼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