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什物拼贴》 | 作者 |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刘方圆 | |
类型 | 造型·表现 | 课时 | 1课时 | |
教学背景分析 | ||||
教学内容: 《什物拼贴》是在《感觉肌理》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材料在形状、色彩、肌理 方面的不同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创意联想。通过拼、剪、撕、贴、画等方法,将不同材料组合搭配,使之形成一件有趣味的美术作品。 学生情况: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拼、剪、撕、贴、画等制作方法,对于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也在前一课中有了一定的学习。如何根据这三方面的特征进行创意联想,并组合搭配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式、手段: 感受新知时,创设情境法为主;学习新知时,对比观察法、创意联想法、赏析发现法;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法。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棉花,网套,树枝,豆子,瓦楞纸,布等什物材料,剪刀,白乳胶。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什物材料,白乳胶,水彩笔,剪刀。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目标: 发现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特征,了解什物拼贴的制作方法,感受什物拼贴的趣味和美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特征,进行创意联想,通过拼、撕、剪、贴、画等方法大胆表现,完成一件有趣味的什物拼贴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变废为美的创造喜悦。 | ||||
教学重难点 | ||||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和欣赏,让学生发现和体会什物拼贴作品的趣味和美感,运用多种材料完成一幅什物拼贴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特征进行创意联想,创造出有趣味有美感的作品。 | ||||
教学设计 |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肌理的含义。 2.上节课哆啦A梦用他的百宝箱带我们认识了有趣的肌理,今天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给 我们变一个魔术。学生谈一谈感受。 3.揭题 师: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材料还有很多,这些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物。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材料的特征,并完成一幅什物拼贴作品。(板书:什物拼贴)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的“变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感知材料,创意联想 1.观察有发现 师: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比较一下大家带来的材料,它们的形状、色彩、肌理有什么不同? (板书:形状 色彩 肌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材料,比较它的形状、色彩、肌理,感知材料的丰富性。 2.创意大挑战 师:哆啦A梦今天也带来了四种材料,分别是棉花、瓦楞纸、包装网套、树枝。请你根据形状、颜色、肌理特点,帮哆啦A梦想一想它能变成什么呢?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先由单一的材料开始,从它的的形状、色彩、肌理特征进行创意联想。 3.组合显趣味 师:选择自己手中的材料,拼一拼,摆一摆,看看几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又能变成什么?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多种材料的组合更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和搭配组合的能力。
三、赏析作品,学习方法 1.说一说:作品中用到哪些材料? 2.连一连:用到了什么制作方法?(板书:拼 剪 撕 贴 画)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作品打开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创意之门,同时让学生掌握什物拼贴的制作方法。
四、思考交流,合作示范 1.示范 (1)选一选 (2)拼一拼 (3)贴一贴 (4)画一画
2.回忆步骤
五、小组合作,大胆创作 作业内容:小组合作,选择3—5种不同材料,完成一幅什物拼贴作品。 作业要求:(1)根据材料的形状、颜色、肌理进行大胆想象,合理搭配。 (2)可以利用拼、剪、撕、贴、画等方法。 (3)粘贴牢固,画面有趣味。
六、展示评价,分享作品 1.选的妙:不同材料的现状、颜色、肌理搭配合理。 2.做的巧: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3.贴的牢:粘贴牢固。 4.画面美:画面有趣味有美感。
七、拓展延伸,美化生活 1.欣赏民间艺人作品 2.师:今天我们利用了自己的巧手,赋予这些材料生命,化腐朽为神奇。学习了这课后,可以利用更丰富的材料肌理去创造艺术。课后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用镜框装起来,美化我们的教室。 【设计意图】开阔眼界,美化生活 八、板书设计 什 物 拼 贴 形状 拼 选一选 色彩 剪 拼一拼 肌理 撕 贴一贴 贴 画一画 画
| ||||
教学反思 | ||||
本课什物拼贴,既要会巧妙选择材料,又要灵活运用各种手工技法,还要考虑画面的趣味性和美观度,所以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鼓励性、多元性和分层性,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在第一次作业材料的联想时对于学生不同的想象,充肯定,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在第二次作业中分成两次评价。第一次拼摆,互相欣赏,评价提建议,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和美观度,更加注重材料的巧妙搭配。这次评价对于最后的作业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粘贴完成作品后再次评价,提升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