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课程建设>>集体备课>>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科学备课组材料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科学备课组材料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牟静娟

天宁区三河口小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科学学科教学研训的工作思路是:在疫情下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切实履行研训中心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带领教师深入研究课程实施和学科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学观念,推进常态课堂的转型;促进教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主要工作

1、认真落实备课组工作计划,切实按照学校要求按时进行备课活动。

2、提高认识,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积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专业化素质,为我校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3、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确立终生学习、全程学习的思想观念。

4、立足课堂,加强本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反思与总结,扎实有效的进行校本课程研究。

5、认真领悟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重点和难点,用好、用活教材。

6、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使教研活动课型化、课题化。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如何有效应对疫情之下的科学课堂。

1、加强备课组团队思想觉悟建设,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做好本职工作。

2、常规工作

1)要提前备课,备课时数要足,目标清晰,重难点突出。

2)有效运用教材,加大“做中学”实验项目研究的力度,并将“做中学”的理念应用平时的科学课堂。

3)防疫期间用一些生活小常识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宣传防疫小知识。

4)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听课,建议听网络视频课,本学期每人听课不少于10节,并能做好相应的听课交流或心得体会记录。

 

《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知道什么是参照物,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出“运动”的话题

1.谈话:大家都听过《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吗?那你们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讲解:船是运动的,对于剑来说它是不动的,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了。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切都在运动中”。(揭示课题)

二、认识参照物

1.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两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2.学生观察并填写教材后的记录表。

3.学生相互交流。

4.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5.提问:你能找出图中的参照物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课件,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动了吗?

3.学生讨论

4.讨论交流: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5.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则车内的乘客在运动;如果选择车为参照物,车外的人就在运动。

6.学生活动: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7.学生交流。

8.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9.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

10.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11.学生讨论并交流。

12.提问:两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13.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重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14.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课文中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景象,明明是竹排在移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4)学生讨论,回答。

5)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6)小结:“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因为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向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从而进一步明确判断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揭示出不同标准下运动判断结果是不同的。

四、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的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我们的教室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4.学生回答。

5.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6.学生讨论。

7.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8.学生讨论交流。

9.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每时每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运动着。

 

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光凭教师用口讲的形式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挖教材,能够透彻地理解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意图,根据课标要求设计本课。本课中,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判断书上乘电梯的那个小男孩是不是在运动,学生有的说运动了,有的说没运动。说没有在运动的理由基本都是小男孩没有在运动,是电梯带他运动的。认为他运动的理由是: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我要求学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之前没有让他们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书中的两幅图设计的很好,应该先让学生判断图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然后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会说用眼睛观察到的。可能不会明确说出是参照某一物体证明另一物体在运动,但我会继续疑问“你们发现哪些物体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学生把物体说出来之后,教师可以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理解每个部分设计的意图,充分拓展本节课“参照物”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

 

科学备课组总结

   时光荏苒,又一学期匆匆而过,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期,疫情期间作为科学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孩子们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全心全意搞好教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本学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挖掘校本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2、以活动促教学。根据学期初的教研活动安排及
学校各个部门的临时安排,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教师科学教学及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3、提高认识,加强自学。使教师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加强自学,更应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二、备课、教研工作情况

1、本学期组织科学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学习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改文章,围绕有效教学、教学常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每位教师的听课及评课进行展开。我们积极参加区里的线上培训,天宁区科学探究性课堂教学研讨暨教师培训活动,边学习边探讨。

2、通过日常教学研讨、科学教师集体互帮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每位教师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独特风格带进课堂。

3、学期结束,在科学评价上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科学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科学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