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实践,提高教学实效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践行的海洋。课堂中怎样“践行”语言呢?
一、捕捉“对话”点——在体验中丰富语言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学生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激发其言语的兴奋点,获得感性体会。我们可以创设具体、可感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
二、扣准“传神”点——在揣摩中品悟语言
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效果。对那些极富表现力的词句不要轻易放过,让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爱如茉莉》,引导学生对“探”的品味。
师:为什么阳光探了进来?
生1:我觉得太阳也许是怕打扰他们的休息吧,怕吵醒他们。
生2:我觉得阳光探进来,虽然作者写的是景,但是也把它赋予了人的感情。
师:虽然这是自然的景物,因为有了人间的真情,也显得更加可爱。(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以后我们表达感情时,并不一定直接写感情,可以借景抒情。
仅一个“探”字,学生就悟出了爱的主题,明白了表达的方法。语言的魅力可见一斑!
三、关注“留白”点——在想象中放飞语言
文章语言常常会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的描写方法也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精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而这一个个的“空白点”,就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
四、寻找“练笔”点——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里的举一反三就是指知识的迁移。“迁移运用”,能促使学生及时地把储备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外化表达。因而,它是架设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学生自然体会到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尤其是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作特色值得学生学习。我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展开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抒发感情,“迁移”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五、把握“可读”点——在朗读中回味语言
朱光潜先生曾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好句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由此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运用力的有效手段,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教师要善于把握文中语言的可读点,引领学生“潜入课文”、感受形象、内化情感、释放情感,在反复朗读中回味语言,提升朗读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