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要: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老师的组块理论,时时处处着眼的都是言语表达的问题。他提出阅读教学的七个策略:板块识记、形成期待、比照联想、语境还原、陌生文本、组块破解、迁移运用,这些策略有的来自戏剧理论给他的启迪,如陌生文本策略,有的来自心理学成果,如板块识记。这些策略关注的都是言语的训练、积累,读来真如醍醐灌顶,为什么文本这样处理,原来这样妙的教法背后是这样科学的理论支撑。举个例子,他说陌生文本策略,文本中的语言,学生大多能读懂,就容易读“滑”过去,老师需要追问一下言外之意,追究其所依然,将熟悉的文本变陌生,凸显语言价值。他教《祖父的园子》,提炼出语言形式“祖父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
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
生: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
进而请学生仿写”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逐步把语言形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言语。
当然,还有许多读不明白的地方,也在不懂之余惊叹薛老师啃读了那么多和语文学科相关的各类学术专著。我身边的专家说,我们要做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不能做那种谁都能当的语文老师,而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也逼迫我们,要想专业,自己得深厚博大起来。
阅读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认为,语文实践主要是语言实践(亦指言语实践),而言语实践应成为新课程背景的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形成并提升语文素养。教师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只有抓住课文语言形式的“秘密”,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言语实践,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领悟,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表达。具体体现在:
一、多种形式读课文,给予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课文是范例”,文本语言是学生语言模仿的对象,是学生语言生成的基础。在教学中杜老师通过默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对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默读课文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所说、所做、所想;个人读、分角色读,通过以读带讲,巧妙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二、拓展言语训练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畅谈收获。崔峦老师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在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阅读,通过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在说中谈感受,在说中说体会,在说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形式,充分考虑了《新课标》的学段要求,找到了语言最佳训练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老师的教学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他们保持了旺盛的学习动力;阅读课文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放手让学生说话、交流,让学生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