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
常州市三河口小学 陆萍芬
本次人人一节公开课我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版苏教版教材新增的单元,每次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问题总是很多。首先,教学节奏把握不好。课堂上又要介绍策略,又要教学怎样解题,还有一系列的反思回顾,学生学完例题后练习总是不到火候。其次,练习时,解决问题的题型多变,不会用策略的学生很多。最后,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决定上这一课时,我的内心其实是忐忑的。
第一次教六年级,教材不熟。所以我第一步做的就是研读教材。教材的结构很清晰:审题,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并检验;回顾,解决问题的体会;联结,以前运用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我仔细地思考教材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读《教师教学用书》,看《小学数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指导》,每一环节的教学重、难点,要注意的地方都铭记于心。
进入天宁,“课堂转型”成了每个教师最熟悉的名词,并以此为目标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本次教学,这也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如果按照教材的要求,学生按部就班也能学会本节课的内容,但与课堂转型的要求又有些背道而驰。我该如何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既能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内容,又要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反复对比,我决定放手一试。我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凸显学生的思维,不妨也让学生试着当回小老师吧。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合并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并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式记录思考的过程。交流时,让学生介绍自己方法,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和补充。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整地呈现用画实物图和画线段图思考的方法,极少数的同学还会用方程思考,部分同学没有清晰的思路。这不正是学生最真实的思维体现吗?有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现象,学生不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思维的碰撞中才看到了知识的本质和特征吗?我觉得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这样的机会。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
1.理清的假设策略的本质,为什么假设,假设中怎样替换。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的。
2.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
3.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明确了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问题类型,使学生明确“当题中有2个未知量,并且已知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求这两个量时”可以使用假设策略。
值得改进的地方:
1.呈现的学生生成资源还需进一步改进。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资源,筛选不同层次的资源。
2.学生交流还需要指导,指导学生怎么表达,从哪几方面表达以及讲解完之后和其他学生的互动、评价等。
3.教学设计时板块设计不够明显,教学设计还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