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第一辑 教学即创造
● 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 电影的教育价值
● 用心写就的成长故事
● “迈考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 第56 号教室的文化场
● 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 教学始于技巧
● 教师和学生说话的艺术
● 转化“问题生”,你可以这样做
● 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
第二辑 教育即生活
● 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 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
● 要善于讲故事
● 让家校沟通更有成效的策略
● 活在当下
● 科学家是这样炼成的
● 名师成长之路
● 阅读, 是为了活着
● 教师要挺直腰板儿
● 下辈子你还愿意教书吗
第三辑 学校即社会
● 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
● 怎样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
● 教给学生最有用的本领
● 穷乡僻壤也可以办出好学校
● 惠尼中学的启示
● 罗恩老师的教育奇迹
● 夏山学校的教育特色
● 教育要走进儿童的心灵
● 怎样重建师生关系
● 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 在自我变革中成就每一个学生
第四辑 理论即支点
● 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 儿童是成人之父
● 像医生那样做教师
● 陶行知与他的新教育理念
● 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 文化主义教育观的里程碑
● 课堂改变, 学生就会改变
● 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
第五辑 变革即未来
● 如何建设高效、顶尖的教育系统
● 芬兰教育成功的秘密
● 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路径
● 数字时代的创造力培养
● 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
●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
● 教育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 可汗学院的奥秘
● 慕课来了
● 何为翻转课堂
附录·向教师推荐的50本书
后记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许多学科(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一喜。又如,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国学课,也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进行专业化研究,对于中华书局出版的这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要做到“吃深吃透”,才能采撷其中菁华以授予学生,使其不仅做个“知之者”,还能成为“乐之者”甚至“好之者”。
第三,应重视教育效能感的提升。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援引了辛涛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义——“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这样看来,之前所提到的“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此外,还有一些书中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值得细细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中对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点拨,细到赵国忠所著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中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风”》中对于颠覆性的教学模式的展示与评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问题,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建议。
上述关于我读过的部分教育书籍内容的梳理,便是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