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三河口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区级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性材料>>五月份理论学习(陆双英)

五月份理论学习(陆双英)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1日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双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尚美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追求,更是理想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尚美、灵动的语文课堂就像奇丽的诗,让人回味无穷;像优美的景,让人流恋忘返;像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的课堂中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远离了真实。课堂中廉价的表扬替代了潜心感悟语言的内涵。如此的课堂只呈现了精彩的学习结果而省略了复杂的训练过程,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真相,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鲜艳夺目,但缺乏真实,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针对教学中的这种现象,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也如下设计:

一、导入美——激情导入是灵动高效课堂的开端

语文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充满丰富多彩的情绪和情感的认识过程,灵动的课堂应该充满激昂的学习情感。

语文教学要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氛围,或运用磁性的语言,或借助直观的图片,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让学生“触景生情”,使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教学《“诺曼底”号遇险记》一文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英雄,当身处险境时,他没有选择避让;当需要在个人安危和他人安危之间作出抉择时,他选择了放弃自己。他的选择造就了自己的英雄称号,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个感人的故事吧!而在教学《长江之歌》一文时,则选用一曲动人心弦的《长江之歌》将同学们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生成美——有效的教学是灵动高效课堂主旋律

灵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灵活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将课堂学习变成学生放飞思维、展现自我的场所;也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体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动静和谐生成美。

古人曰:“静能生慧”。课堂教学需“动”,更需“静”,没有“静”的“动”是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过于华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是外在氛围的安静,更是一种内心的沉思。“静”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质朴和真实;“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静”是一种内蕴,标志着语文教学的安宁和谐……宁静方能致远,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记得要给学生留一点“静”,让他们酝酿情感、品味思索、唤出内在的灵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静”给单一的课堂增添了别样的美丽。

1)、默读蓄势,静中含情。

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它既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也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默读是在开口朗读前的情感推敲和酝酿,也是在开口朗读后的回味与更深一步探究。默读能培养情感,促进思考。

课堂上留出安静的时间给学生默读很重要。感情复杂、思想深刻的文章,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安排学生默读时间。譬如执教《野草》这篇文章篇幅短小,但语意深刻。这样的文章光靠教师说是难有好的收效,所以反复地品读成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学方法。大声朗读固然必不可少,而把浮躁的心沉寂下来,静静地用心去聆听揣摩,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铭刻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与思考。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太热闹,只需要多给学生一点安静的时间,读读、品品,思考、交流。

默读在诗词散文的教学中,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山中杂记》《古诗二首》、《学步》、等以情动人的诗文,反复地大声读,默读;安静地品味思考,激发情感共鸣。课堂一动一静,一张一弛;有思考,也有讨论;执教者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更有激情。在课堂最后再留出让学生品味思考的时间,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2)、静堂沉思,辅助探讨。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在学习探讨知识中,以及结束本块知识学习后,都应该留足安静的时间,让学生沉思品悟。

我在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课堂前半段以执教者复述故事,学生朗读、梳理情节为主,之后让学生 “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在书的旁边写也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在静思中感悟到老班长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索和感受中,叩击了自己的心灵。如果在讨论前多给这些学生一点自己品味语言、推敲情感、思索探究的兴趣、机会、时间,那么课堂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2、合作探究深化美。

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合作,不仅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分工、交流,互为资源地进行学习。新式的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合作。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又有争议的部分去合作。如:在教学《一个这样的老师》一课时,对于对于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学生争论不休。我就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集中集体的智慧攻破难关。在相互补充、合作交流中,问题迎刃而解。其次,让学生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真实,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灵动,涌动的是语文教学的智慧;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既要追求灵动的课堂,也要不失语文教学真实的、本色的东西。

3、个性飞扬彰显美

灵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堂。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六大解放”的理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充分践行这一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创新的潜能,舒展生命个体的灵性,围绕主流价值观充分发展学生自主阅读和感悟的能力。

如学习了《孔子游春》一文,我请同学们谈谈对孔子的认识,有的同学认为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有的同学认为孔子一位品行高尚的君子,有的同学认为孔子平易近人,有的同学则认为孔子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还有的同学认为孔子博学多才……这些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当然,有时也会有偏离价值观的解读,那么,我们就要引领学生展开讨论,甚至是必要的争论,以求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结束美——总结拓展是灵动高效课堂的升华

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于课堂和课本,更要重视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多维延伸,有效的总结会深化文章的主题,升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延伸到其它学科,延伸到学生生活,实现语文学习立体化、综合化、生活化。如教学《可爱的中国》一文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诵读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和散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同样的感情;学习了《大自然的秘密》后,我们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观察大自然,提示大自然的秘密;学习了《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搜集雷锋的资料,出专题手抄报……将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的生命活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实”,更要有“灵动的美”。“实”是语文基本功,而“灵动的美”则是教学艺术。孩子们没有了紧张的担忧,充分地动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成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